长篇小说《北地》(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作品在个人与时代、父辈与子辈、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关系交织中,讲述一代建设者的奋斗故事,建构出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北地》的主人公常克勋在北地小城白河工作了整整40年,他工作的变动、生活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动有如不同颜色的画笔,描绘出一个北地建设者的生动形象。同时,他的个人经历又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发展变迁的轮廓。以常克勋为代表的一代北地建设者们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奋斗,终于让北地由荒原大甸、野狼成群、交通不便的北大荒变成了田畴整齐、炊烟袅袅、交通发达、人们生活富足和美的北大仓。作为建设者,常克勋见证了这块土地的沧桑巨变。小说让个人和时代在北地交汇,谱写了一部动人的时代华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常克勋无论更换多少个工作岗位,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虽然屡建功勋,但常克勋也有情感上的痛苦和忧伤,会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正是因为这种真实、立体的书写,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感的北地建设者形象呼之欲出。
作品采用倒叙方式,一开篇就描写了常克勋卧病床榻的情景。晚年的常克勋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其子常寒松为了完成父亲书写自传的心愿,重返父亲奋战40多年的北地小城,挖掘出一桩桩令父亲牵肠挂肚的往事。常寒松沿着父亲足迹一路走来,在父亲的过往人生中钩沉抉隐,不仅发现了父亲所做的实绩,也走进了父亲丰富的精神世界。
回望历史,是对北地建设史的寻踪觅迹,对建设者心灵史的深情回望。晚年的常克勋感到自己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还有很多遗憾。这种自省难能可贵,使回望历史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让历史和现实进行对话,让历史经验为实践所用,从而在前行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常寒松还采访了父亲的故交及其子女,后辈身上仍能够清晰看见父辈的影子。这是作家的艺术匠心所在:拂去历史尘埃,在时空隧道里,常克勋们迎面走来,常寒松们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北地》的题材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必须经过合理的审美转换,才能成就艺术精品。小说凭借独特的立意和精巧的结构,在现实关怀和艺术表达之间做到较好的平衡。30个地名独立成章,既是30幅北地风俗画,也是北地发展变迁的30个里程碑,承载着北地建设者一生的奉献,寄托着他们宏阔高远的理想。常寒松每到一地,都要拍摄照片,这些照片既是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形象记录,也是对父辈及其身处时代的生动解码。作品最后,常寒松返回家,向父亲讲述了探访北地的经过,此时的常克勋已恢复清醒。他对儿子的探访倍感欣慰,对儿子拍摄的北地照片也颇感兴趣,尤其对最后一张突出田野、村庄的《北地炊烟》格外赞赏——小说最后定格的画面恰是常克勋最想看到的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图景,这也是一代建设者一生最大的心愿。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