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嘉鱼报道(记者熊琦)近日,记者来到嘉鱼县光恒渔民驿站,陈德平和几位灵活就业的渔民正在这里叙旧。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生活的变化。
“我从20岁开始便以打鱼为生,以船为家。”今年55岁的陈德平,讲述曾经的渔民生活。
去年,咸宁市发布十年禁渔令,陈德平响应号召,退出“江湖”。
现在,家住鱼岳镇清水沟的他,家门口就是烟波浩淼的长江水面。“从来没想过,会有一天,住在江边欣赏这长江的景色。”陈德平心中一阵惆怅。
为什么成立“渔民驿站”呢?记者好奇地问。
“禁渔,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渔民驿站的发起人蔡光恒介绍说,现在整个长江流域都禁渔,我们肯定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驿站就是为了团结退捕上岸的渔民,共同保护母亲河。
嘉鱼地处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纵贯全境109.6公里。由于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长江渔业资源近年来几近枯竭。
蔡光少今年51岁,祖祖辈辈打渔为生。退捕上岸前,家里经营着两条渔船。
“以前年景好的时候,每年打鱼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可心里却总不踏实。”蔡光少说,每当看到江湖里那些用电捕鱼、迷魂阵等“断子绝孙”式的捕捞方法,他就在想,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无鱼可捕的。
现在,蔡光少不仅是渔民驿站的成员,还是江豚保护协会的会员,经常和大家一起巡江,劝阻非法捕鱼、非法采砂等危害长江生态的行为。他说:“以前捕鱼是为生计,现在护鱼为了子孙,收入少点没关系,日子踏实。”
光恒渔民驿站目前共有110个渔民,不仅是保护长江的驿站,也是保护退捕渔民的驿站。
渔民蔡红霞接过话头,“长时间在船里窝着,渔民的腰椎、颈椎都有毛病。”一提起这些,她的眼神里透露着辛酸。“现在退捕上岸了,挺起腰杆了,大家一起努力,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驿站”现在有管理人员5名,蔡红霞就是其中之一,主要负责相关政策法规宣传,提供信息帮助就业等。去年10月份,“驿站”联系嘉鱼海事局,组织16个渔民参与短期务工,主要从事清理长江沿线垃圾和配合执法人员清理长江沿线违法渔具。
“我本是捕鱼人,现在变成护鱼人。”陈德平黝黑的脸上笑起来现出一道道褶,他在“渔民驿站”的推荐下,参加培训取得了船员证,即将上岗成为一名“巡江员”。
陈德平与江为伴大半辈子,如今从“水上”到了“岸上”,他坚信:“以后的生活一定能红红火火。”
据了解,我县扶持成立2个渔民驿站活动室,激发内生动力,补充管护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渔民组团转产,营造“十年禁渔”群防群护的新局面。
编辑:吴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