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皮道琦)12月5日,记者来到潘家湾镇蔬菜长廊,放眼望去,成片的甘蓝长势喜人,就像连绵成绿的“海洋”,涌动着蓬勃的生机。
近年来,潘家湾镇以“产业绿”为特色,建设共富经济纽带,各民族群众踏上绿色发展之路,共奔致富的美好未来。
潘家湾镇常住少数民族群众共184人,其中蔬菜种植大户8人。该镇积极发掘和宣传一批在蔬菜种植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少数民族创业致富带头人。通过他们的成功经验分享和现场教学等方式,激发更多少数民族群众的创业热情和发展动力。
12月5日,四邑村回族村民杜秀武聘请几位村民,趁着晴好天气采收甘蓝,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些年来,我算是见证了潘家湾镇蔬菜产业的兴起。”杜秀武是“菜二代”,他告诉记者,父亲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种植蔬菜,90年出生的他,整天跟着父母在菜园子打转,练就了一身种植技术。
“参加了工作,开荒种菜成为一种向往,只要是有机会,哪怕是方寸大的土地,都会想着种点菜,权当是养花消遣了。”杜秀武笑着说。
后来,杜秀武干脆辞职,回到了四邑村,做起了全职菜农。自家菜地面积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如今的50亩,家里的收入也实现了翻番。“一亩地能产7000斤甘蓝,每亩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杜秀武说,平时有经纪人上门收,也会自己运到周边县市区的农贸市场售卖,销路不成问题。
“我们种植蔬菜比较早,积累了不少经验,左右邻居有啥不懂的,我都愿意教,我就想把我的经验和技术教给他们,让大家都能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杜秀武朴实地说。
近年来,潘家湾镇立足土地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我们村的种植户关系都特别好,谁有好的种植经验都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从来不藏着掖着。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相互探讨学习,大家伙儿的蔬菜都越种越好。”杜秀华同样是回族村民,如今,他在云梦县承包了200余亩菜地,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
致富不忘乡亲,这些年来,他将自己研究总结的技术和新模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家乡群众,尤其是对当地的困难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他更是情有独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作出我自己的贡献。”杜秀华说,自己的心愿就是带动更多群众走上更宽广的致富路子。
近年来,潘家湾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民族团结工作的覆盖面、参与率和影响力,营造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做到了致富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
作为潘家湾镇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更加自觉地把产业振兴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紧紧捆绑在一起,将民族团结、扶贫帮困、支持地方发展融入企业血脉,把企业打造成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开放发展平台。
该公司负责人张建建告诉记者:“在促进就业增收方面,金润公司都会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家庭和困难家庭劳动力;在辐射带动产业发展方面,与本地3000多蔬菜种植户建立长期供货关系,从栽培、管理、采收等环节进行一对一技术推广和动态服务指导,既提升了农户蔬菜种植品质,又解决了销路问题。在打造企业发展理念方面,将多元、平等、包容理念注入企业文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各领域,维护各族员工、工人权益,形成了‘小蔬菜,大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局面。”
“我们广泛宣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政策,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同胞种植蔬菜的优惠政策,如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市场对接等,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少数民族群众,激发他们参与蔬菜种植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潘家湾镇统战委员倪兰说,该镇通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文化节等活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同时,通过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将分散的少数民族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发展蔬菜产业。合作社和协会为成员提供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市场风险。
近年来,潘家湾镇根据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进步诉求,引导大家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组团式互补发展,建设以潘家湾镇蔬菜长廊为中心的生产区域化、经营专业化、发展集群化特色农业共同体,各族群众共事共富、相知相亲的大道更加宽广。
如今,在特色蔬菜种植产业的引领下,潘家湾镇正携手各族群众,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一审:李浩
二审:熊熙
终审:张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