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练本领,匠心报国铸重器,这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育人主线,由此我们围绕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两个维度,挖掘出了专业课程思政18条。《机械制图与AutoCAD》这门课程,它着重对其中四个思政点起到支撑作用。”这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渠婉婉老师在阐释从专业视角定位课程目标的方法思路。
渠婉婉老师接着说:“这节课是关于螺纹紧固件的连接画法,我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课前用心观察、课中用脑思考、课后用手创造。课前要求学生观察思考螺丝钉的用途,使学生形成螺丝钉小身材大能量的认识,课中通过动画演示、实物拆卸、画法纠错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经历看得到、摸得着、想得出、画得对、记得牢的完整过程。在学生对知识有深入理解、情感被调动的基础上,我用‘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号召,来勉励同学们习得真本领,成为新时代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渠老师的公开课体现了以知生情、情知互融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结果和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不断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确立和内化。”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朱俊老师这样点评。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信院”)从探索如何上好一堂课,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到钻研如何从专业育人视角建好一门课,发挥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形成了“专业-课程-课堂”的三级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抓准”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侧重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从专业出发,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分解细化到专业所有课程中。常信院从专业视角抓准课程目标,具体实践了“三步走、三张图”的探索路径。
第一步,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专业思政指标图”。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高职院校育人的共性要求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育人重点在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职业素养养成,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它的指向是培养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步发展的人,同时又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正如高职应突出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培养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等。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各专业有具体的能力素养要求。例如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此思路下,常信院软件技术专业梳理出专业思政指标十五条,其中既包含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等六个共性思政指标点,又包含科学思维、工匠精神、职业规范等九个专业特性思政指标点。
第二步,分解专业思政指标,形成“课程支撑矩阵图”。
各专业在完善培养目标、梳理出专业思政指标点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将专业思政指标点分解到各门课程中,由此实现两个功能,一是从专业育人角度,确保每个专业思政指标通过转化到课程的方式而落地落实;二是从课程教学角度,确定每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具体指向,换个角度说,回答清楚了课程目标对专业培养目标是如何支撑的这个问题。具体地,常信院各专业一方面依据课程本身的学科特质及教育价值,另一方面考虑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梳理出专业各门课程体系对专业思政指标点的显著支撑。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将十五条专业思政指标点分解到专业不同类型课程中,形成了以十五条专业思政指标点为第一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综合课等二十八门非思政类课程为第一列,课程与指标点相对应的“课程支撑矩阵图”。
第三步,融入课程教学单元,形成“课程目标设计图”。
如果说“课程支撑矩阵图”为各门课程育人目标的设置规定了方向和框架,那么接下来各门课程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将课程目标框架进一步细化到相适配的教学单元,形成对应的一个单元、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自此专业思政指标才真正在课程层面落地落实。各门课程形成了教学单元层面的“课程目标设计图”,包括教学单元名称、对应思政指标点、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思政核心素材设计等四个维度。
挖掘课程隐性知识,“抓实”情知互融互促的教学过程
常信院在明确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之后,将建设重点放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面,突破教学实施中的两个难点,一是如何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二是通过怎样的教学策略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三年多示范课程的建设探索,常信院立足课程隐性知识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应用情知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总结了“三来源,三阶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首先,从专业知识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和背景元素三个来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专业知识的思想价值,指的是专业知识所蕴含的理解世界的认识方法和价值观念。它既包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又包括某个特定专业领域具体的思想方法。与此同时,从专业外部,结合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国家、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专业知识的思想价值,将专业价值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国家建设任务联系起来,由此提升专业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专业知识的精神内涵,指的是专业知识所蕴含的人类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群体独特的精神气质。专业共同的精神特征,一方面体现了时代所需,要站在中国境域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上去理解,需要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基本国情需要相契合。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彰显的是中国人民的民族文化性格。专业知识的背景元素,指的是专业知识所涉及的现实生活背景和其他专业知识背景。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其他专业知识相关联,使学生通过对真实内容的学习,理解专业之间的融通,掌握某一种专业能力在其他专业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具备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对专业价值产生多方位的认识。除了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外,专业知识另一重要的教育功能在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角度思考职业,以其所学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就需要将专业内容放置于中国的境域中,与中国本身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情境相联系,从专业知识所涉及的行业、国家、文化、历史等角度拓展背景元素的来源。
其次,从创设教学题材、创设教学情境和回归知识建构三个阶段实施教学过程。
创设教学题材阶段,重点在于教师能够设计并创造包含思想、行动与情感完整经验的教学题材,例如与民族文化和时代发展相关联、蕴含着实践创新智慧和情感的典型人物故事或者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阶段,需要教师在好的教学题材基础上经过设计和引导,使学生身处其中,情感得到充分调动,如对知识的渴望、对价值的思考、对祖国的热爱,从而能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从体验中了解意义。教师通常需要提出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回归知识建构阶段,它表达的是教学不应停留在各种具体的情境,而需要由情境过渡到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相应的知识,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直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而表现出来。通过实施这三个阶段,能够帮助学生经历情感、知识与智慧三者互相交融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情感成为知识增长的助力和前提条件,并逐步发展为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健全协同工作机制,“抓好”同心同向同行的建设队伍
常信院建立了以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教务处牵头抓总,组织部、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和质量控制办公室等多部门联动,二级学院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学院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学部门综合绩效考核,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纳入教师岗位聘用。与此同时,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比,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对立项课程和专业项目给予专项建设经费,验收通过项目给予教研分奖励;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用于高水平论文发表、学术交流,每年奖励研究和实践成果突出的教师团队。通过一系列措施,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可评价、进考核、常督查、有激励。
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教务处处长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为副主任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中心一方面组建团队、发布选题、组织研究,在学院教改课题中设立课程思政研究专项,总结成果、指导建设;另一方面组织专家讲座、建设团队经验分享、公开课展示及评课沙龙等系列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
在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下,常信院形成了一批有思政理论、有教育理念、有专业能力、有教学方法的“四有”课程思政建设团队,通过教师们的实践推动,学院迈向“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