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研创科技——厘米级物联定位领航者”团队获得职教赛道项目金奖。这是团队成员在大赛颁奖后的合影。 学校供图
鞋底能不能与脚更贴合、室内能不能用导航、传统花灯能不能人人都会扎……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与众多重点本科高校关乎国防、军事、航空等“大国重器”的项目不同,来自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获奖项目都有着一个典型的特征:接地气。
创新从改变身边开始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刘赓楷是个爱运动的男孩,他发现,喜欢运动的人多多少少有运动伤害的经历,而不少伤害跟脚上的运动鞋有很大关系。“每个人的脚是有差异的,但是运动鞋生成厂商基本上是使用统一的模具批量生产的,很难关注到这些的差异,时间长了就会损伤脚或膝盖。”刘赓凯说。
刘赓凯希望生产出一种鞋底,不同人穿上之后,鞋底能逐渐顺应每个人的脚型,而最终成为只属于自己的鞋。于是,结合所学专业,刘赓凯想到了4D打印技术。
经过一番研究后,刘赓凯发现专业运动鞋拥有千亿级的市场规模,但是4D打印技术和设备却被国外垄断,于是,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研发之路。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就拥有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很多项目的创意是从改变身边开始的。
见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钱煊博时,是在一个比赛的体育馆里,于是,钱煊博便就地介绍起了自己的创新项目:“在这个体育馆里,我想从A口导航到E口,现在常用的手机导航是做不到了,因为这些定位系统主要用于户外,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解决室内的精准定位问题的。”
而毕业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蒲汪庆则是一个酷爱旅游、喜欢选择民宿酒店的人,他发现民宿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时常出现宣传与实际入住不相符的情况,他便开始着手进行一场“改造”。他的创业项目就是给各种民宿提供帮助,帮他们设计小程序、设计项目、帮助运营,进而打造出一批配套标准、服务标准统一的民宿。
始于身边并不止于身边
创新始于身边并不意味着止于身边。不少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从最初的改变身边的一点点,逐渐做大、做强,直至找到自己今后事业的重心。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郝世文,12岁就开始学习扎花灯技艺,并师从全国非遗传承人。进入大学后,郝世文发现,如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也没有多少人掌握这项技艺。“可能是因为做起来比较费时费力吧。”郝世文说。
于是,他决定“化繁为简”,把一些繁琐的工序事先加工出来,做成材料包,这样很多人就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到花灯制作中来了。
现在,由郝世文团队制作的材料包不仅在各种网点上有很好的销路,而且已经被团队中的留学生带到了海外。“我觉得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而我的使命就是把花灯传承下去。”郝世文说。
应该说,与很多名校的本科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起点并不高,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是带着挫败感踏进大学校门的。
“刚进来的时候感觉完全失去了目标,非常迷茫。”刘赓凯说,“闲下来就会瞎想。”为了不让自己想太多,刘赓凯便不停地找事情做,当班长、当学生会干部,后来发现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开始参与。
刚进入创业状态时,刘赓凯便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突然发现自己虽然也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当我真的进入到项目之后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懂。”刘赓凯说,就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他才开始向学长学姐学习、向老师请教。
“在高职院校中如果遇到一个有想法又好学的孩子很难得。”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金余义说,学校会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除了向所有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课程之外,还会成立多个工作室,每年面向新生“纳新”,发现了“好苗子”之后,会让他们在学校的创新学院继续“深造”。
钱煊博大三时就进入了学校的创业学院“2+1”创业实验班,这里除了有创新创业类专题讲座、分组交流课程、实践课程以外,还会有项目路演课程,学校还会提供机会让学生走访企业、参加展会、资源对接等。
其实,对于很多正在创业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创业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以公司目前的状况养活自己、养活团队应该不成问题。”刘赓凯说,但是,他现在有了新的目标,“创业的经历让我找到了目标,学习不再迷茫,但是我现在更想继续深造,我还要学更多的东西,先升了本科,然后再往下再看。”
“这大概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金余义说,学生创业最后真正成功的只占少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更多的是创业的精神和思想,将来无论他们走上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创新的精神依然还在。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