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邂逅嘉鱼野藕

《舌尖上的中国》让嘉鱼野藕一夜闻名,而央视《丰收中国》的随后播出,让已经闻名的嘉鱼野藕又狠狠火了一把。

嘉鱼境内水系发达,湖泊众多,沿着长江分布的西凉湖蚂蝗洲、斧头湖黄沙湾、珍湖、蜜泉湖,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湖、野塘,这都是莲的世界,藕的天下。

每当冬季来临,大片大片的荷塘早已没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况,残枝败叶的藕田在枯黄芦苇的映衬下,染上一抹沉沉的荒凉。然而,在这看似了无生机的淤泥深处,却蕴藏着嘉鱼人深深喜爱、雪白粉糯的自然美味——野藕。

在乡间,村民们总是习惯把那些人工栽植在湖垸、池塘和湖田中的藕称作“家藕”, 把那些野生野长在大湖野塘的藕称作“野藕”。野藕,自然是有别于家藕的。外形上,家藕粗短扁圆偏胖,野藕细长椭圆纤瘦,味道上,一个脆甜一个粉糯。在越来越崇尚自然和原生态的今天,野藕与家藕这样一种形体与口感上的差别,让其作用和价值立见高下。野藕,由于淀粉含量高,易煮易烂,与龙骨煨汤,汤汁浓稠黏滑,入口粉糯香甜,野生风味十足,因而成就了嘉鱼特有的一道美食——吊锅龙骨野藕汤。这样一道由野藕生成的美食,成为每个嘉鱼人以及慕名来嘉鱼的游客“顺着香味找到年”的美好回味。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记忆里的童年,总免不了饥饿少食的日子。每个冬季,各家劳力纷纷出动,到离家很远的大湖挖藕。挖野藕,实在是一件满身污泥半身湿的“苦差”事。如果不是为了生存,有谁愿在刺骨严寒的冬天下到湖里挖藕?而且不象现在可以穿连体的皮衣皮裤,大家不过是上穿一件破旧的棉衣短褂,腰系一根稻草绳,下穿一条齐膝短裤或高卷着裤管,赤脚露腿就站在泥水没膝的藕凼中盘泥挖藕,双手和双腿无一不冻成熟虾般的通红。

有时,前进中遇到的淤泥特别深,走着走着淤泥就没及腰间,最糟糕的是脚还踩不着硬底,每向前一步都十分艰难。纵使使出浑身的力气,也没有多少的收获。而经验丰富的挖藕人,善于判断地形和藕节的多少,他们将身子匍匐在水面,用脚一点点触摸感知地下的藕节,当脚下触摸到藕纵横交错,上下几多层,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时,那才是最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事。即使摸到了藕源最丰富的淤泥地,也不代表就一定能有最丰厚的回报。因为,这里的挖藕人都知道,挖野藕除了需要力气,更需要的是智慧和技巧。年少力微和年老力衰者是挖不动莲藕的,心急手笨也是挖不好莲藕的。有诗云:“折莲恐伤藕,藕断丝难续”,这话是真的。挖野藕,最要紧的是不能断,断了就没了看相,更没了卖相,在价格上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挖藕人要想获得一支完整的藕,就必须准确判断开挖的前后之序,再小心翼翼、一点点地挖取。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失误,要么会造成藕凼崩塌,要么会将一支完整的藕弄得支离破碎。回忆挖野藕的整个过程,说不出的脏和累、苦涩和辛酸。甚至还听说有人因挖藕时间太长太累,待到藕挖成人却精疲力竭,又舍不得丢藕,最后倒在湖里的往事。只是,在那个年代,为了生计,挖藕人忍着冷,忍着脏,硬是深入泥湖,为家人捧出一节节“出淤泥而不染”的白白的藕,这一份辛苦,这一份沉重,总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每每令人唏嘘感叹。

光阴荏苒,乡村的一切也在悄悄改变。

过去,乡亲们不辞辛苦挖野藕是迫于生计,现在却是为了顺应市场找到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子;过去,是到了冬季各家各户壮劳力为了糊口的主业,现在,挖野藕成了当地农民的一项副业。因为,嘉鱼是鱼米之乡、蔬菜之乡,农民致富的门路渐渐多起来,再出来干这项辛苦活的本地人反而少了,应运而生的是一群从外地赶赴来的新的“职业挖藕人”。嘉鱼县新街镇王家月村,气温已是10℃以下,一群山东人迎着初冬的朝阳,在一片开阔的藕塘里挖藕。所有的挖藕人都穿着厚厚的连体防水衣,戴着长长的手套,进入到冰冷的湖水里开挖。说起来,他们现在全副武装的装备跟过去比起来,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但仍然离不开“脏、苦、累”。

这些职业挖藕人身上穿的皮衣皮裤,至少有二三十公斤重。天寒地冻,挖藕人在承载衣服重量的同时,还要将高压水枪系于腰间作业,同样需要力气和掌握技巧。他们举起水枪对着湖面一阵阵猛冲,一道道水柱之后,地底的淤泥被冲开,得以见到深藏淤泥下的藕的真容。 这时,挖藕人几乎整个人都泡在泥水中,探身,弯腰,脸几乎贴到水面。在瑟瑟的寒风中,只见他们将双手伸入淤泥,使出浑身的力气,把深埋在淤泥的野藕使劲拽出来,然后顺着藕的生长方向弯腰用手一点点地挖,再把沾满淤泥的藕在水里清洗干净。

整个挖藕的过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挖藕人在这么冷的冬天里,要从早上八、九点一直干到下午四、五点才收工,足足要干八、九个小时,仍然是那么辛劳。看着从湖塘里不断挖上来的藕,虽然没有夏日荷花亭亭玉立的盛放之美,但是,从深埋于万顷淤泥中重见天日,此时的藕显得多么的珍贵、朴实,散发出缕缕别样的清香。

2015年,嘉鱼莲藕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随后,为了更好解读野藕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密码,让更多的人了解嘉鱼野藕等丰饶的物产、品尝到嘉鱼独有的招牌菜——吊锅龙骨野藕汤,嘉鱼为当地的野藕取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名字,叫做“湖地野藕”。湖地野藕,顾名思义,是来自于大湖淤泥地深处的藕,它是自然赐予我们的馈赠。于是乎,有了正经名字和精美包装的嘉鱼湖地野藕,可以堂而皇之入驻武汉及周边的各大市场了。

据嘉鱼人讲,湖地野藕除了过去的野湖野塘的天然散养,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湖地,在具备黑淤泥地的土质上进行原生态种植。所以,今天的嘉鱼,已经从过去产量偏少、供不应求的窘迫中解放出来,一跃成为当地著名的“产藕大县”。现在,嘉鱼种植莲藕约五万亩,年产3000万公斤;野藕约四千余亩,年产240万公斤。通过原生态方式种植出来的湖藕,藕体纤细直长,藕皮雪白、藕浆乳白,少则一、二米长,最长的可达四、五米左右,简直是自然界的奇迹。“莲子房房嫩,菖蒲叶叶齐。共结池中根,不厌池中泥。”觉醒过来的嘉鱼,更加热爱家乡肥沃的黑泥地,正是这来自地心深处的黑淤泥,才能长出白净喜人的野藕啊!而且,嘉鱼的湖地野藕,别看被厚厚的淤泥包裹,当洗去一身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可是白白净净、一派优雅,“中虚七窍,不染一尘;岂但爽口,自可观心。” 如果在寒冷的冬天,能够喝上一大碗热乎乎、粉糯糯的藕汤,那真是既滋补又暖心呀!

想起挖野藕曾经的辛酸艰难,再对比现如今把培植野藕、采挖野藕打造成嘉鱼的特色和品牌,真切感受到时代变化、乡村变化的脉动,一切的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只是,我们在品尝湖地野藕的独特醇香时,绝不能忘了那段挖野藕的艰苦岁月。只有记住了过去吃过的苦、受过的罪,才能更加深刻地记住、感恩现在所拥有的甜——我们期待一朵莲的绽放,一支藕的高洁,又怎能忘了那美丽之外的,艰辛与奔忙?

来源: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