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长城,话长城。9月15日、16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山西晚报社共同推出的长城精神提炼总结——“游山西·读历史”全媒体宣介活动走进忻州市代县和朔州市山阴县,围绕山西长城的6个核心展示园之一——雁门关—广武长城展开,记录长城内外的美好风光,探访长城脚下的风土人情。
了不起的长城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据恒山山脉,南跨五台山麓,滹沱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上著名的边塞要地、军事强藩、商埠重镇和文化名城,拥有以边塞文化为特色,以文物古迹为依托的历史、人文、自然等多种文化旅游资源444处。
9月15日、16日,在微雨的初秋时节,山西晚报记者一行走进代县,感受当地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长城资源。代县是山西省长城分布的重要县之一,在山西省“长城板块”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县调查的长城总长度达48013米,境内有战国赵长城、汉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以及明长城,奠定了代县长城资源大县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雁门关长城和猴儿岭长城(白草口长城)。
中华第一关矗立于此
以“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而得名的代县雁门关,被长城专家称赞为“万里长城第一关”,扼守着山西北部重要的战略通道,其得失对于中原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被当之无愧地誉为“中华第一关”,上迄秦汉,下至明清,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正所谓“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代县文物保护所所长王献国介绍道。
事实上,雁门关并非单一的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最为庞大、完整、严密、复杂的军事防御工程。
双关指的是雁门关由东陉关和西陉关共同组成,双关并存,互相倚防,东陉关就是指大家现在比较熟悉的雁门关。四口指的是连接东陉关的广武口和南口,连接西陉关的白草口和太和岭口,这是逾越雁门天险的两条战略通道。雁门关是保护中原大地的最后一道防线,肩负重任,所以历朝历代这里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有记载的大小战争多达1700余起。
长城内外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如周幽王巡边、李牧镇边、秦太子守边、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武则天筑关、杨家英烈浴血奋战精忠报国、宋钦北掳等重大事件均发生于此,加之著名的八路军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太和岭口周恩来阎锡山国共合作会谈等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遗存、珍贵的文物、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奠定了代县长城旅游大县的地位。
领略最原汁原味的长城
长城专家称代县猴儿岭长城(白草口长城)是最壮美、最原汁原味的精华部分,堪称冷兵器时代防御工程的巅峰之作,也是山西长城中出镜率最高、公众最熟悉的段落。
白草口长城西接白草口,东至新广武,从属于雁门关防御体系。白草口位于猴儿岭下,与太和岭口一起连接起西陉关,是山西屈指可数的包砖长城,村内还有残留的敌楼、城墙等古建筑。如果驾车从大运高速公路雁门关隧道北出口驶出,朝着右手边向山上望去,可以看到蜿蜒向上的长城,这便是白草口长城了。
白草口长城建于白草口村的南山山脊,起始处地势较缓,城墙墙体穿过河谷后,继续沿山势而行,逐渐变得陡峭。白草口西山上坍塌严重,有两座砖敌楼,只存夯土墩台。长城过白草口爬上东山,山脚至山顶处原为砖砌,今多残存夯土。山脚城墙为阶梯式,保存较好,陡峭之处将砖砌垛口砌在山岩之上。在最高处,因地势十分险峻,建于此处的长城为少见的锯齿状长城。
白草口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一座座规格各异的空心砖楼因地制宜地占据各处要点,精美的垂花砖雕和“雄皋”“壮橹”“控扼”这些敌楼匾额保存尚好,彰显着守边将士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品位。山西晚报记者一行在长城文保员赵雷的引领下,登上了位于村口的三眼敌楼,即便如今建筑主体已经被侵蚀损坏,但仍可见匾额上方的精美石雕和敌楼上方精致的排水设计。
长城的建设与保护并重
为了确保白草口长城资源的完整性,代县持续开展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工作,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地采取各种办法解决。
2017年建议“白草口长城复修”列入“三大板块”旅游规划纲要;2018年申请“白草口长城保护修缮工程”维修项目;2019年,代县文旅局组织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及有关专家多次对白草口长城进行专题调研,整理上报了《白草口长城调研报告》《修缮工程计划书》,县政府专题上报关于组织对白草口长城进行勘察论证的报告;2020年结合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工作,上报了《关于代县白草口长城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关于审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草口长城修缮工程立项的请示》等;2021年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各级文物保护员基础上又聘用11名长城专职保护员,分段负责对长城的巡查保护工作;8月启动了白草口1段长城6号敌台(凤回头)修缮工程,该项目计划投资923.2万元,其中工程费用772.8万元。9月15日,山西晚报记者一行抵达时,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
同时,围绕高质量推进代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建设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科学完善的规划方案。2020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雁门关景区旅游提升总体规划》,依托雁门关的历史遗存及自然生态,按照保护利用、传承文化的原则,深度挖掘雁门关三千年文化内涵,提炼长城—雁门关“英雄”文化的精神内核,建设长城博物馆、英雄小镇等项目,打造以长城博览、历史怀古、英雄缅怀为核心价值,以沉浸式体验度假为表现形式的长城英雄沉浸式体验旅游目的地,推动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化、国际化;2021年聘请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长城雁门关段——白草口1段长城保护维修工程方案》等,对白草口1段长城的展示方式、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工程等做了较为全面的设计,目前设计方案正在编制中。
2021年5月,当地整理、遴选、上报了雁门关白草口长城遗址公园、代县雁门关伏击战红色遗址公园、雁门关长城博物馆、雁门关长城特色公园等项目,成功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
发掘长城资源坚持文旅融合
代县当地围绕长城文化资源,打造长城文化品牌,全面启动长城文化公园建设。2009年以来,先后投资5亿多元,对雁门关实施了景点修复、基础设施强化、服务设施配套、生态治理完善、软件类项目加强等5大类建设工程,将雁门关景区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娱”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2017年2月16日,雁门关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5A级旅游景区称号,游客人次和营业收均有大幅增长。同时,依托长城文化资源,立足长城沿线独特的边塞乡村特点,2019年以来,雁门关村多个酒店客栈申报省级“长城人家”,并创建成功。
代县突出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展长城主题活动。先后编纂出版了130万字的《雁门关志》,编印了《雁门旅游文化丛书》《雁门关民间故事》,制作了《心的旅程—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形象画册,拍摄了《走进雁门关》宣传片和两部微电影,特别是《浴血雁门关》数字电影,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021年,雁门关景区打造了以“爱我中华、护我长城”为主题,以“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为核心的《长城长》大型文旅演艺节目,带活、带火雁门关景区,进一步提升了雁门关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他(们)眼中的长城
人民教师成为长城文保员 一做就是20年
69岁的赵雷是土生土长的白草口村人。作为村里的长城文保员,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长城,定期上山,徒步走过每一段城墙、每一座烽火台,查看长城是否有安全问题、是否遭到破坏,有情况就及时向代县文管所报告。
“小时候我出生在白草口村,生于斯长于斯,每天都在长城上玩耍。后来,考上大学去了忻州师范学院读书,专业就是古代文学。通过在校学习,我更加喜爱历史知识和古代文学,从而也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热爱这蜿蜒在高山之巅的长城。”在退休之前,赵雷是一名人民教师,他也喜欢在课堂上教授孩子们有关中国古代的知识,讲解长城之于中华民族的不凡意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一名长城文保员,认真保护起这片原汁原味的古长城,这一做,就是20年。
除了保护长城,赵雷还是热心的长城讲解员、宣传员。村子里常常有一些长城爱好者慕名而来,每当此时,赵雷就会热心上前,为大家介绍白草口长城的来历,介绍“雁门关”的历史变迁。“明朝之前的雁门关就是指白草口,后来顺应时代变化需要,雁门关迁址到如今的位置。而整个雁门关长城就是中原地带的门户,这段长城保护着太原,保护着中原……”讲到长城,赵雷滔滔不绝,他的心愿就是守护好长城,把长城讲给更多人听,让子孙后代都了解长城的历史。
长城脚下我的家
雁门关景区开发 吸引游子回乡创业
跨过雁门关景区最北的一座门——明月楼,就来到了雁门关村。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是数百年前雁门关戍边将士的后代。依托景区开发,村子里的人做起了和旅游相关的生意。一排商铺的第一家是超市,经营者是雁门关村的媳妇杨淑文。
2009年,雁门关景区开始开发,同年,杨淑文和丈夫从东北回到了故乡。“那年,我们夫妻两人双双下岗,在得知老家围绕长城建设了景区的时候,就想着回来吧,回来自己做点生意,也能把孩子养大。”坐在超市门口的杨淑文边和山西晚报记者聊天,边翻着袋子里的干蘑菇。于是,12年前,杨淑文一家三口回到雁门关村,在景区租了三间房开起了小超市。
除了常见的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超市还会售卖烤土豆、烤红薯、烤梨,以及山里采来的野蘑菇。“土豆是我自己种的,保证又沙又面。”杨淑文的丈夫边操作着烤炉边说道。这些野蘑菇也都是他在闲暇时间到山里采回来的,晒成干蘑菇销售。
靠着这间小超市,一家三口解决了生计问题,“超市的生意和来景区的游客数量息息相关。在过去,每天游客上万人次的时候,我们一天的营业额能过千。”杨淑文说道。12年间,女儿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如今,女儿已经大学毕业5年了,毕业后她回到了雁门关景区就业,一家三口在一起,守着景区,守着长城,分别做着自己的那份工作。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