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去世十周年。近日,世纪文景集结杨宪益生前完整的中译作品而成的《杨宪益中译作品全集》(全五卷),也得以与世人见面,这些作品让诸多读者重温杨宪益文字的温润与美妙。
《杨宪益中译作品全集》集合了杨宪益生前翻译的《奥德修纪》、《鸟》、《凶宅》、《牧歌》、《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地心游记》等九部世界名著,语言、时间与体裁都跨度极大,这也折射出杨宪益包揽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学素养。其中,《凶宅》、《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等作品更是杨宪益先生的珍稀译本。
为了让读者更多维度感受一代翻译大家的风采,6月底,世纪文景还在北京77剧场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杨宪益中译作品诵读会。舞台剧演员张巍诵读的《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经典的独角戏选段,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译者在文字上的干净利落;青年诗人戴潍娜诵读的诗歌片段,则将译者的典雅与诗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翻译西方文学并不是杨宪益最主要的成就,他将一生的精力,投入到了更为重要的领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而他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足以彪炳史册。他和夫人戴乃迭一起,将《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等中国古典及现当代名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并获得广泛影响。后来还陆续将老舍、巴金、沈从文、王蒙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推介至西方世界。鉴于其卓越的成就,人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以“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来概括其成就。
牛津求学小试牛刀译《离骚》
在朗诵会上,杨宪益的生前好友、作家李辉,以及杨宪益的亲属、画家赵蘅为读者讲述了一代翻译大家是如何“炼”成的。其中,“天赋”是两人谈论最多的词语。
杨宪益出生于天津,他的父亲曾留学日本,后在天津担任中国银行行长,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公子。童年时期,家里给他请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教中文的魏老先生,一位是英文老师。没过多久,小小少年便能写出非常好的古典诗文。与此同时,他对于西方文学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当杨宪益到新学书院求学时,他已经阅读了大量的英文书籍,甚至在课余,他还通过天津法租界一家外文书店,直接订购英文书。
在杨宪益的自传《漏船载酒忆当年》一书中提到,随着阅读的深入,他对希腊古典文学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那时他读的都是英译本,在天津也找不到学习古希腊文的老师,于是他就有了出国去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课程的念头。
1934年,杨宪益来到伦敦。后来杨宪益花了半年的时间,便掌握了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并顺利通过了牛津大学的面试。当时连考官都不相信,认为他是侥幸通过考试。1936年,杨宪益成为第一位在牛津大学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中国人。在读书期间,年轻的杨宪益出于好玩,一口气用英国的英雄偶句体翻译了中国古典名篇《离骚》。
也正是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英国姑娘戴乃迭,这位姑娘出生于北京的传教士家庭,与东方有着奇妙的联系。两人相恋后,戴乃迭改法国文学专业为中国文学,她也是牛津历史上第一位获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英国人。
夫妇联手翻译百余种中国文学作品
1940年,杨宪益带着戴乃迭回到中国。1941年他们在重庆举办了婚礼,为他们做证婚人的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当时,梁实秋是重庆的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的负责人,过去翻译委员会主要是从事英译中的工作,梁实秋想开辟一个新领域,把中国的经典著作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于是便聘请杨宪益和戴乃迭。梁实秋得知杨宪益的兴趣是中国古代史,便建议他翻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由戴乃迭协助他进行翻译,一直到1949年,他们译完了从战国到西汉的约36卷,可惜的是,因为战乱,译稿不幸丢失。
但这段经历开启了两人非同寻常的翻译生涯。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杨宪益、戴乃迭联袂将诸多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老残游记》,以及全本《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达百余种。值得一提的是,杨宪益的《红楼梦》译本被红学家吴世昌先生誉为“几个英译本中最完备最正确的译本”,有感于古典名著翻译的艰辛和贡献之大,吴先生特意题诗相赠:“飘泊中年迹已陈,天涯海角若为春。樽前间煞雕龙笔,梦里空存寄象身。”
1982年,杨宪益发起出版中国文学译丛——“熊猫丛书”,意在比肩西方“企鹅经典”,以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鲁迅、老舍、巴金、沈从文、王蒙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即便放在现在,这些翻译作品依然具有开创性。(宝君)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