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兵:演员应该拿作品说话,而不是脸

人到五十知天命,岁月并没有在邵兵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他也并不担心什么所谓的演员危机,“这很正常,过气也是你应该过的,观众不会喜欢看一个60岁的老头抱着小姑娘谈恋爱吧,那是有病。所以要找到在你这个岁数存在的价值,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去跨越这个岁数往前跑,何必呢?”

工作中的邵兵有一种自己控制不了的狠劲儿,他对每一次表演都要求极高,形容拍起戏来的自己就像疯了一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也会偶尔“黑脸”发火。

曾经的他,锋芒外露,是十几部电影、电视剧的男一号,却一度很是厌恶“偶像派”这个形容词,面对流量时代,此起彼伏的疑惑与赞誉,他说“越累越懂得放下”。

有主见,不等于是耍大牌

电影《八子》中有场战争戏,邵兵坚持要把浮桥改为吊桥,他觉得吊桥最符合当时的意境,硝烟弥漫的战争本就没有退路,吊桥代表的是绝境,战士们的绝望和历经千难万险应该得到还原。

他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导演高希希,“他当时说,你知道我改这一下需要多少钱吗?这代表着场景要被全部推翻,一切又要重来。但他很聪明,也能明白,这也是我一直很感激他的原因。”

这不是邵兵和高希希第一次合作,高希希说这个演员是可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一切的:“他会一直坚持,我懂他的脾气和性格。”对戏,邵兵总是很有主见,曾经也因一己之见引来争议和误解,甚至被换角。

他感慨“可能以前的我有时确实个性让人讨厌吧”。“演员是被动的,但我喜欢去表达我的想法,有的导演接受,有的导演就很反感。和我相处久的导演,会了解我只是为角色为戏好,那并不是耍大牌,或者故意刁难。”

他没有明说某些恩怨,只是很中肯地表达着:“我从不迟到也不早退,什么时候都很准时,拍戏也极其玩命,就是个疯子,有人说我五十了,又怎么样呢?这些动作戏全是我自己做的。”

只是演员,不是明星

自电视剧《中华英豪》中的“自然门”武功传人杜心武开始,邵兵的“硬汉”模式便悄然启动,之后这个标签围绕他多年一直未曾褪去。那个时代的影视圈,演技好才是硬道理,邵兵凭借电影《春天的狂想》中对作曲家“赵黎明”的完美诠释拿下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关注度、荣誉、名利却没有改变他,邵兵坦承至今都只把演员看成是份工作,观众对他来说既不重要又无比重要,“大家都是一样的工作,我只是认为做演员或许比较适合我,到今天我也不觉得有明星这个概念或是思维方法,这么多年我到哪都是这样。”

不敬业的都是垃圾演员

尽管成名很早,邵兵明白只有戏好才能长久“存在”,他也从不浪费时间,不亵渎任何一个角色。对每一个角色、每一部作品,无论大小、角色轻重,他都想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他对敬业的认识有些传统意义上的执拗,对周围人也是要求颇多,就像经常出演战争片里的硬汉或是英雄,“有人说为什么要把真泥抹在脸上,可以用特效化妆嘛。我一听就来气,真抹才真实,小荧屏、大银幕可不是随便蹭的。”

说到这里他语气越发激动,“也有小演员不让抹泥。银幕上的状态是每个细节成就的,他说他不让擦,我就问谁不让擦?然后直接把泥‘啪’地一下给他罩上去,当时他脸上沾满了泥,往地上一趴,那个时候他说他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真实,我觉得这才是对的。”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都说现在拍戏的条件变好了,对于演员懒惰不敬业的现象,邵兵更是嗤之以鼻,“只有垃圾演员才会这样,真正的好导演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会有这样的演员参与的。”

邵兵至今对《八子》拍摄期间的场景记忆犹新,战壕里滚、泥水里爬,甚至“泥浆面膜”都成了日常必备,他习惯了这样的搏命,偶尔也忍不住笑着抱怨几句:“高希希每次有苦差事、累活儿就召唤我,我每天在现场吐的都是黑水,等到他拍现代戏时就忘了我(大笑)。不过,他知道我不是那种偷奸耍滑的人,真玩命。”

任性息影,更多是因敬畏

有人说,在《笑傲江湖》剧组“换角”风波后,邵兵的人气也一落千丈。2003年拍摄完电影《军火》后,他突然宣布退出影坛,当时给出的理由是:“人到了一个死胡同里,达不到你想要的东西,就会走向另一种极端。”所以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停下来思考。“我记得当时说了一句特别二的话,让他们忘记我再想起我。”

深究“退出”的背后,邵兵谈到更多是对行业的敬畏感,“当你对这个行当和自身的认知完全变了的时候,你会想不断地加深自己。最开始拍戏还是计划经济年代,导演说你有能力就用你;现在却成了谁有流量用谁,造就了一帮乱七八糟的人,垃圾都能演戏。”

外界也认为,“消失”的六年或是当年的决定让邵兵失去了更火的机会,“人生每一个决定都是你必然要经历的东西,可能这个东西没得到,但没有人说我的作品不好。”问起邵兵拍了这么多年的戏,最得意的是哪部作品和角色,他答:“我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就是我最好的‘作品’,而‘父亲’就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