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 晴。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以下简称《域外》)是周氏兄弟合译的,周作人到北京大学任教后曾将之送给胡适。那么,鲁迅把《域外》送过友人吗?送了哪几位?
1912年8月14日鲁迅日记云:“得二弟所寄小包二,内《域外小说集》第一、二各五册,初八日付邮,余初二函索,将以贻人者也。”当时鲁迅已到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一周后被任命为佥事。他向周作人函索《域外》,显然是要分赠教育部同事。果然,次日“以《域外小说》贻董恂士、钱稻孙”。10月7日“以《或外小说集》两册赠戴螺舲,托张协和持去”(鲁迅日记中后一直把“域”写作“或”)。10月17日“晚季自求来谈,以《或外小说集》第一、二册赠之”。董时任教育部秘书长,钱为教育部主事,戴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主事,季则是周作人在南京水师学堂时的同学。
这批《域外》很快送完,11月23日又“晚得二弟所寄”“《或外小说》第一、二集各五册”。两天后“以《或外小说集》第一、二册赠夏穗卿先生”。12月1日“至南通州会馆访季自求,以《或外小说》两册托其转遗刘雳青”。12月14日“游允白来,以《或外小说集》二册赠之”。两天后“游允白索《或外小说》,更以二部赠之”。夏即夏曾佑,有名的历史学家,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是鲁迅的顶头上司;游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主事,刘也是周作人同学。
1913年2月16日,鲁迅又“收二弟所寄《或外小说集》第一、二集各五册”。两天之后,“晨得夏揖颜信,云将南旋,赴部途中遇之,折回邑馆,赠以《或外小说集》第一、二各二册”。2月27日“下午季巿遣人来取去《或外小说集》第一、二各二册,云袁文薮欲之”。9月29日“午前稻孙持来中季书,索《或外小说》”。次日“上午以《或外小说集》二册交稻孙,托以一册赠中季,一册赠黄季刚”。这是鲁迅第三次收到周作人所寄的《域外》。这些友人中,夏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同学,季巿即鲁迅终生好友许寿裳,而袁也是鲁迅留日时同学。值得注意的是,中季即钱玄同,他是鲁迅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的催生者,他也向鲁迅索取《域外》。而鲁迅托钱稻孙转交的黄季刚即黄侃,是章(太炎)门大弟子,音韵训诂学大家。
1914年鲁迅日记中关于《域外》只有二条,一为1月27日“得二弟所寄……《或外小说》第一、二各四册”,一为9月17日“夜季巿来,索去《或外小说集》第一、第二各一册”。至此,周作人已经四次寄《域外》给鲁迅了。
1915年鲁迅日记中关于《域外》也只有二条,4月6日“赠陈寅恪《或外小说》第一、第二集”,9月9日“以《或外小说集》二册贻张春霆”。张时任教育部视学。陈寅恪是鲁迅留日同学、书画家陈衡恪之弟,《域外》封面题签正是出自陈衡恪之手,而陈寅恪后来成为一代史学大师。鲁迅赠陈寅恪《域外》是必须特别提到的。
此后,鲁迅日记中仍有关于《域外》的零星记载。但通过从1912至1915四年间鲁迅赠送《域外》的梳理,可知大部分赠给了教育部同事,另一部分赠给当时或后来的大学者,如夏曾佑、黄侃、钱玄同和陈寅恪。他们对《域外》的反应如何不得而知,但鲁迅对自己这部外国文学译本的重视程度却由此可见。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