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公司武汉三厂总装车间改善督导冯洋爱上创新 记者胡冬冬 摄
李杰在数控机床旁打磨零件 记者刘斌 摄
骆艳玉在车间巡视织机 记者任勇 摄(信息来源 杨宽贞)
朱强在车间打磨焊件 记者许魏巍 摄
90后小伙督导汽车生产线 每个月都有创新“发明”
“非常抱歉,由我负责的一个改善项目要收尾了,现在手头上有点忙,暂不能接受采访。”5日上午10时,当长江日报记者步入神龙三厂总装车间“冯洋创新工作室”,准备采访的这位90后工作室领头人冯洋对记者表示歉意。
24岁小伙有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
冯洋站在一台钻床边上,左手托着一截镀锌料棒,双眼全神贯注地盯着钻点,紧接着右手缓缓下压钻床上的轮式扳手,高速旋转的钻头与镀锌料棒发出一阵“滋滋”的声响。几秒钟后,料棒被钻穿,冯洋迅速抬起扳手,钻头归位,料棒上出现一枚规整的小圆孔,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冯洋,这个24岁的小伙是神龙公司的“创新”能手,5年时间发明和参与改善的项目97项,平均每个月都有创新“发明”,为公司累计节约成本逾千万元。为鼓励冯洋继续创新,去年9月,神龙公司成立了一间以冯洋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冯洋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领头人的冯洋,带领7名创新骨干为总装车间改善生产环节和设备,优化增效。
废材料中淘到旧滑轨开始搞创新
20分钟之后,冯洋笑着走到记者面前。他告诉记者,正在做的改善项目是利用废旧材料为总装车间质检生产线设计一条运送电检设备的传送带——不需电源,完全靠纯物理特性运转。“目前这个改善项目已基本完成,正对局部进行微调。”说完,他脸上洋溢出一丝自豪。
冯洋介绍,在神龙三厂质检生产线上,每台下线的成品车都要挂上一台电检设备,检测车上电器是否正常。神龙一厂和二厂用的是电动传送机,神龙三厂倡导环保节能,目前仍采用的是人工来运送电检设备,效率低且增加工人劳动强度。
“除了电动传送带,还有没有其他更优的传送方式?”上月下旬冯洋和他的团队展开了项目攻关。经过多次实验,冯洋发现,利用物理学中高低落差形成的势能,能让电检设备从终点滑向起点。
于是,冯洋带领同事,从工厂的废旧材料中淘到一段旧滑轨,再找来一些封塑镀锌料棒,开始搞起了创新。
跨年夜那晚加班到深夜
传送带两端的高度不能太高,太高了工人够不着;也不能太矮,太矮了工人要频繁弯腰。冯洋将传送带起点高度设定在2米,终点设定为0.6米,这一符合人机工程的设计,让一线工人表示“使用起来很舒服”。
电检设备属于昂贵的精密仪器,在传送过程中不能碰撞或大幅度摆动,需要缓慢传送。为此,冯洋就为传送带设计了一个“V”的线路,先借助势能下滑,到达最低端后在惯性作用下上升,在接近终点的地方加装了一个缓冲装置,这样就彻底解决了平稳、快速的运送电检设备了。经过初步测试,冯洋和他的团队利用废旧材料发明的这套传送装置,为公司节省了15万元的电动传送带设备费用,同时每年可节省3000度电。
同事陈禹琨说,为了尽快完成这个改善项目,冯洋常常下班后主动加班到深夜,“上周跨年夜那晚,他加班到深夜”。
(记者张智 通讯员周丽琴 张颂洋)
他操控数控机床出神入化
瞟一眼金属屑能判断刀锋
她大冷天穿短袖穿梭在纺纱车间
走一趟就知道哪儿要换纱
从看不懂说明书到玩转进口机器人
马来西亚标志塔请他焊接
人 物
李杰,31岁,湖北汉川人,现担任武汉汉口机床厂数控机床班班长,曾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第十九届职业技能大赛冠军。
即使做不了“状元”,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
骆艳玉,25岁,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江南纺纱分厂细纱车间细纱值车工,2012年被评为武汉市劳动模范,是武汉市第一位90后劳模。
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感到非常快乐。今年是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希望能通过自己努力,让单位效益越来越好。
朱强,27岁,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中大区武汉厂五车间焊接班班长,曾获2014年“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第14名,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现在我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焊接理论知识学习,当了10年焊工,我觉得焊接这门学问还大着呢。
在我市的实体企业中,一大批85后乃至90后的技术能手正活跃在生产一线,他们乐于奋斗、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逐渐成长为生产线上的中坚力量。
他们有的不懈锤炼精湛的技艺,勇夺城市的技术状元,甚至走上国际赛场赢得佳绩;有的不断琢磨出创新的点子,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有的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洒汗水,从劳动中收获幸福和快乐,成为年轻的劳动模范。
“即使到了工业4.0阶段,我们还是需要这样优秀的工人。”日前,长江日报记者深入工厂车间,听到一位副厂长如是感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