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干字当头,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



我省“新春第一会”,聚焦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动力、明确目标定方向、部署任务抓落实,释放出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加快推进支点建设成势见效的鲜明信号。

咸宁学习贯彻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抓实抓细产业倍增、科技赋能、动力培育、能级提升、幸福咸宁“五大行动”,努力实现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整体提升,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为湖北建成支点作出更多咸宁贡献。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向着建成支点聚焦聚力,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奋发有为向前冲,实干逐春竞开局,加速奔跑、正当其时。

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行动

红牛饮料自动化生产线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当全球产业链加速解构与重构,区域竞争已从“比较优势”之争演变为“系统韧性”之战。咸宁锚定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尤需以“倍增思维”重构产业版图。产业倍增行动的本质,是以“政策杠杆 + 市场动能”双轮驱动,实现产业链价值裂变。咸宁“水经济”的崛起正是经典范例:2005年中国红牛落子咸宁,不仅催生一座年产值超百亿的现代化工厂,更牵引奥瑞金制罐、元气森林研发中心等22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原料提取—智能灌装—冷链物流—文旅衍生”的全链条生态。2024年,这条“黄金水道”已突破500亿营收,其成功密码在于“链主牵引—生态共建—价值倍增”的螺旋式进阶。我市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行动,必须深度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五个千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新兴未来产业,加快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今年规上企业超1200家,到2027年五大主导产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招商引资是倍增行动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巧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策略,像“侦探”一样系统梳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锁定”目标企业,举办系列招商活动,确保项目顺利对接落地。同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提高签约项目的开工率和投产率,让招商引资成果“落地有声”。项目建设是倍增行动的“硬核支撑”。我们既要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又要加快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项目落地。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华丽转身”,使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上一层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倍增行动的“终极目标”。我们要深度对接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规划,打造更多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新兴未来产业。通过优化存量、扩大增量,实现产业结构的“华丽蜕变”。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构建高质量供应链体系,让产业整体竞争力“一路飙升”。

产业变革注定是刀刃向内的攻坚战。当咸宁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跑者”,一个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引擎的增长极必将崛起于长江之畔。 

大力实施科技赋能行动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既是战略博弈的“胜负手”,更是绿色发展的“元动能”。面对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双碳”目标的双重挑战,咸宁唯有以科技为刃,方能劈开绿色发展新局。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与金字招牌。当前,全省上下正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咸宁锚定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必须激活这一密码——不是简单承接技术溢出,而是以“科创+产业”的化学反应重构发展范式。实施科技赋能行动,不仅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与服务质量,还能催生新兴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从咸安桂花产业的“价值裂变”可见一斑:武汉金桂生物科技通过分子定向萃取技术,使每吨鲜桂花产出效益跃升5倍,传统农业借科技之力跃迁为生物经济 “新物种”。我市提出,大力实施科技赋能行动,必须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等创新平台,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7%。首要任务在建优平台。优质创新平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政府与企业应加大投入,打造集研发、实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基地,吸引人才、整合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例如,持续实施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满园轮替计划”,促进更多创新资源流入咸宁。核心战场在建强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决定科技赋能成效。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专门部门,培养和引进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创新,支持大中小企业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生态。战略基石在建实支撑。实施“人才强市”工程,完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机制,加强工匠体系建设。强化金融科技服务,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搭建科创供应链平台,实现多链融合。完成成果转化、技术合同登记目标,深化数字赋能,开展相关行动培育新兴业态。

科技赋能的终极目标,是让创新从“盆景”变“风景”。当桂花香凝成生物制剂、青砖茶嵌入物联网基因、智能装备挺进国际市场,咸宁便真正完成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惊人一跃。

大力实施动力培育行动

繁忙的金盛兰物流综合码头改革催生动力,开放激发活力。改革开放是咸宁破局的“双引擎”,更是撬动绿色增长的“总阀门”。在区域发展格局深度重构的当下,唯有以动力培育行动重塑发展逻辑,方能在武汉都市圈的竞合中闯出新路。这个春节,咸宁文旅的“现象级热度”印证了改革的动能:借春节申遗成功与温泉文化节IP的契机,通过“政策组合拳+场景革命”,全市游客量突破347万人次。这场“流量盛宴”,充分彰显了动力培育行动的积极效应。然而,从整体来看,我市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不足。大力实施动力培育行动,必须统筹推进防风险、扩投资、畅循环、育新质、促转型,坚持试点先行、增量先做,持续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国企功能性改革、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市域易地投资支持政策等重点改革事项,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破局之道在于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抓好重大改革试点示范项目,科学编制规划,融入国家和省的发展大局。优化营商环境,降低成本,为企业排忧解难,提升企业发展信心。完善财政金融机制,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推进各领域改革协同共进,为咸宁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围之钥在于提升开放维度。创新产业协同机制,对接武汉等地的产业布局,借势发展,争取老区扶持政策,加强区域合作,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完善物流体系,对接机场,拓展班列运营,吸引外部资源。培育外贸新动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让咸宁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决胜之力在于拉动消费。实施专项行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落实房地产政策,满足多元住房需求。开展促销活动,营造消费氛围,推广特色商品。加强商业体系建设,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激活假日经济,为咸宁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动力培育的本质是打破“资源诅咒”。当传统产业借数字化“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凭改革“裂变增长”,消费市场靠创新“价值重塑”,咸宁便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大力实施能级提升行动

淦水绕咸宁,美景似画卷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城市能级提升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城市能级作为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映射,其提升不仅有助于城市吸引更多人口,还能带来丰富的政策红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咸宁而言,提升城市能级已成为当下发展的紧迫任务。当前,我市中心城区首位度不足,低于同类城市均值;县域经济呈现“小散弱”特征,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在此背景下,我市提出大力实施能级提升行动,切中城市发展要害。全市上下要深化市区一体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引导各县(市、区)培育壮大2-3个具有根植性的主导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力争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做强中心城区。深化市区一体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打造紧凑型、集约型中心城区。树立“以亩产论英雄”导向,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支持咸宁高新区与咸安区深度合作,合力打造世界级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创建国家大健康制造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加快中国桂花城建设步伐。优化城市管理。坚持滨水限宽度、沿山控高度、城区降密度的原则,构建“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人在画中”的城市风貌。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深化城市客厅(美丽街区)、城市家具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环卫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壮大县域经济。围绕规划、聚人、安居、兴业、循环五个维度,推进县域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吸引人口到县城安居乐业。支持嘉鱼、赤壁、通城、崇阳、通山等县(市)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区域,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建设和美乡村。坚定走科技、质量、品牌之路,建强农业科技园区,实施“一乡一品”等工程,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与区域公共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深化“三大革命”,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实施饮水安全提标升级工程,壮大村集体经济。

能级提升的本质,是对城市发展权的重新定义。当中心城区成为创新策源地、县域经济化身特色增长极、和美乡村变身价值共生体,咸宁便实现了从“区域跟跑”到“范式引领”的质变。 

大力实施幸福咸宁行动

快乐奔跑,健康成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城市发展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每个个体都能触摸到幸福的温度。在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进程中,“幸福咸宁行动”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化演绎。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幸福咸宁”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每一个咸宁人实实在在的“幸福之和”。基于此,大力实施幸福咸宁行动,需要不断健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协同机制,常态化开展民生需求调查,从解决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化等民生问题中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抬升民生底板。聚焦就业创业,深入推进“我兴楚乡·创在咸宁”计划,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吸引高校毕业生与返乡人员创业就业,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帮扶,提供充足的创业贷款。在教育领域,确保关键学校投入使用,推动各地办好优质中小学,增加公办学位数量,深化教育合作与改革。医疗方面,支持医院创建相应等级,推进医疗体系建设,方便群众就医,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费筛查。同时,关爱“一老一小”群体,完善养老与托育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以“以奖代补”机制鼓励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打造各类暖心服务设施,支持高校学科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护文化与红色遗迹,推进申遗相关工作。开展校地人才交流活动,做好国防、民族宗教等多项工作,支持群团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严守安全底线。防范重点领域风险,保障国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推进“菜篮子”工程。统筹流域治理与发展,加强河流湖泊治理以及水利工程建设,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国土绿化与生态修复行动,整改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完善民意收集与治理机制,坚持“枫桥经验”,构建现代警务体系,保障公共安全,守护食品安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夯实城市稳定发展的根基。幸福从来不是静态目标,而是永续进化的承诺。当学龄儿童在“智慧校园”探索未来,创业者在共享空间碰撞灵感,银发族在社区体验智能康养,这些微观场景的叠加,终将拼成“绿色增长极”最温暖的底色。咸宁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份民生答卷,更是一部关于城市文明进阶的启示录。 

让我们迎着春光,拿出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以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为牵引,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谋定快动、紧抓快干,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来源:掌上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