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皮道琦)嘉鱼县是农业大县,春有蔬菜夏有荷,秋有水稻冬有藕。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热土上,有一位忠诚的守护者,他就是鲁运江。
鲁运江,1954年生,高级农艺师,1975年毕业于咸宁地区农校,2014年嘉鱼县农业农村局副主任科员退休。他一辈子与农业打交道,爱钻研、爱奉献,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操经验,是嘉鱼县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你的难题不解开,我在家也安顿不了。”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无论是大棚里还是培训现场,无论是电话还是视频,只要菜农有需求,总少不了鲁运江的身影。
今年71岁的他,在退休后的11年里,总闲不下来,一次次踏上那片他爱了几十年的土地。
以钻研之功,致力农技普及
退休前,鲁运江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退休后,鲁运江的办公室依然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听说鲁运江来了,群众就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他。
在他看来,带着一肚子农业知识闲在家,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这些年里,他总是“只要有人需要,就赶紧出门”。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专家,鲁运江清楚,要想发展蔬菜生产,最根本的就是提高菜农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而技术培训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退休后,他应县农业农村局邀请,经常参加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由于他的“课”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农民朋友爱听、听得懂、很管用,用了能增产增效增收。于是,鲁运江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基层干部没有不认识他的。只要提起鲁运江,广大农民朋友都伸出大拇指赞口不绝。
十多年来,鲁运江共主讲技术培训班20余期次,参加培训的农民普遍反映“讲得实在,学到了能用上的技术”,农民群众说:“村里给我们请来了财神,为我们铺的是生财之道。”
回到了农户中间,鲁运江很快与他们打成一片:凡是来访或电话咨询者,无论是谁都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请必到、要资料必送。倘若有人需要现场指导,他准会二话不说,近路骑车、远路自费乘车赶到,免费解决群众遇到的生产难题。
有一次,一位村民打电话称,自家的白菜总是菜根有裂痕,卖不出去。听完情况描述,鲁运江很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赶快施硼肥。”
还有一年的丰收季,几个农户反映南瓜减产,鲁运江顾不得腰间盘突出术后的疼痛,拄着拐杖来到了地里。鲁运江眉头紧锁,这是种子需要改良啊。回家后他就开始了寻种之路,自费到京津、湘粤考察,买回种子栽培,反复试验推敲。
寒来暑往。一年后,鲁运江最终选中了一种“改良密本南瓜”新品的种子。几年后,在他的坚持下,改良密本南瓜全面推广,农民的收入翻番。
为让菜农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鲁运江将积累一生的知识编写成教材、论文,先后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并有多篇获得省市优秀论文奖。近年来著有《籽莲高产栽培新技术》《鲁运江学术文集》等书籍,洋洋洒洒数百万字。
“为人民服务,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义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要活到老、学到老、服务到老。”鲁运江抚摸着厚厚的书稿动情地说。
对于自己的奋斗和付出,鲁运江这样总结:“退休后,我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天;只有工作日,没有节假日。尽管很辛苦,但我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以匠心之心,助力农业出彩
回忆起2017年8月4日,“嘉鱼莲藕”在北京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技术审查时,鲁运江仍难掩激动之情:“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很欣慰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未来,嘉鱼莲藕也将有更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尽管鲁运江已退休11年,但与记者聊起嘉鱼莲藕的过往时,这位嘉鱼莲藕的功勋人物仿佛又回到“当年”——那些为“嘉鱼莲藕”奔走的日子。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品牌,在鲁运江的眼中,嘉鱼的莲藕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我研究的方向有两个领域,一个是蔬菜,另一个就是莲藕了。”正是这种对嘉鱼莲藕的“挚爱”,让他矢志不渝、心系嘉鱼莲藕的发展。
几年前,陆溪镇珍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嘉鱼莲藕的龙头企业,珍湖莲藕肥壮、甘甜多汁,深受客户喜爱,并一举销售到了香港。由于当时该公司还没有保鲜技术,影响莲藕品质。当时公司负责人尹土生给鲁运江打了一通电话,寻求帮助。
尽管鲁运江对莲藕研究了多年,可是如何保鲜在他看来也是一个新鲜事物。鉴于对嘉鱼莲藕的情有独钟,鲁运江在珍湖农业一住就是3个月,期间和尹土生多次外出求经,可总是四处碰壁,后来鲁运江就自己做实验。有了“爱好”这个因素的加持,鲁运江在工作中不仅热情高,而且自驱力强。他说,即使经常“泡”在实验室,也乐在其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次的产品保鲜试验,终于攻克了莲藕原生态保鲜技术难关。一切工艺和技术就绪到位,正式开始试验产品,获得圆满成功,特级精品藕达32%,比起同行企业高7%。这让香港的客户非常满意,订单也蹭蹭往上涨。
闯劲儿有了,可如何被市场认可?鲁运江再次陷入思考。“空口无凭,咱得有实力,咱得被认可。”正值嘉鱼县申报“嘉鱼莲藕”国家地理标志,鲁运江再次请缨。
众所周知,国家地理标志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竞争力、知名度、诚信度,享有较高的市场声誉,具有相关的商业价值。但申请难度大,非一日所成。“申报材料都准备了三大包,都是和相关人员共同起草的。”鲁运江回忆,那时候没日没夜地干,后来到北京去参加答辩,最终,经过三年的等待,一举拿下。
“嘉鱼莲藕特有的品质,最终造就了较高的品牌效应。国家地理标志的申报成功,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度统一,不仅仅是地域标志,也是质量标志、信誉标志,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尽的财富价值。”鲁运江说。
后来,鲁运江又起草制定了嘉鱼莲藕省级标准一部和地方企业标准两部。鲁运江介绍,先有品后有牌,从某种意义上说,嘉鱼莲藕被冠以国家地理标志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嘉鱼莲藕历史悠久。明正统十四年,《嘉鱼县志》就有“莲藕”的记载。嘉鱼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条件,使得嘉鱼莲藕品质优良。2012年央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更使嘉鱼莲藕名声大噪。
“正因为有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及努力,共同造就了嘉鱼莲藕的经典。”鲁运江说,有了品牌,还要向产业化、合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要联手、种植户要抱团,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打造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还在为嘉鱼莲藕出谋划策的鲁运江相信,未来的嘉鱼莲藕不仅有品质、有价值,更有希望。
以研究之笔,勾勒历史风华
鲁运江除了是农技专家,他还有一个身份:文史爱好者。
“如果能利用退休后的休闲时光,做点嘉鱼历史文化方面的调查研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鲁运江笑言,虽说嘉鱼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至今没有系统完整的资料,他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抓紧时间填补这一空白。
在闲暇之余,鲁运江一头扎进了历史的浩瀚海洋。他熟读经典史籍,这些古籍成为他了解历史的窗口。为了更深入地探寻嘉鱼历史的脉络,他还踏上了实地考察的征程。江西、湖南、安徽等省的12个县市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历史的气息,将实地所见与古籍记载相互印证。
嘉鱼,这座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文化厚重的城市,在三国时代、明朝更是名人辈出。这段辉煌的历史,深深地烙印在鲁运江的心中,也成为他日后投身嘉鱼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动力。
为了《百里赤壁寻踪》一书早日编著出版,除了在微信群里动员之外,鲁运江多方联系,广泛收集,先后走访了省内外十几位老专家、老教授,请他们提供资料线索。
2019年,《百里赤壁寻踪》出版。鲁运江通过对赤壁之战长江沿线实地考察,查阅相关史料,对“百里赤壁”的地理位置、前“蒲圻赤壁”和“嘉鱼赤壁”的由来、历史的变迁以及对嘉鱼烟墩岭鹅塘鲁肃文化等进行了考证、探讨与研究,随笔撰写发生在长江沿线“百里赤壁”的相关论文、典故、遗迹等。
以史为据、以实为证、以理为凭,还原赤壁之战的本来面目,廓清三国赤壁大战研究和定位的迷雾,得出了“百里赤壁大战场尽在嘉鱼的论断”,为嘉鱼历史文化“寻根问祖”,凸显嘉鱼在赤壁大战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和贡献,是对嘉鱼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完善。为三国文化、赤壁之战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依据、新的线索、新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佐证作用。
鲁运江引用翔实的史料加以分析与论证的结论,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不少专家表示,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嘉鱼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文化层面的思考。
在鲁运江的工作室,史料堆积成山。“这些都是我想尽各种办法搜集来的,有一些还是自己掏腰包买的。”鲁运江说,5年前,他又在撰写《明代嘉鱼明贤录》书稿,目前已基本定稿。
鲁运江在研究嘉鱼历史文化的路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的执着精神。他不会电脑打字,所收集起来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全靠伏案用写字板写成初稿。目前已经出版了《百里赤壁寻踪》《鲁肃故里 人文渡普》《三国东吴谋臣鲁肃》3本历史文化著作。面对自己这么多年来所付出的辛勤劳作,变成了铅字打印成书,心中有着道不尽的成就感。
“这几本书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一是将零散的文稿汇编成册,便于保存、阅读,给后人留点印记;二是将拙作展示,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研究嘉鱼历史文化。”鲁运江说。
2022年、2024年,鲁运江两次应邀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日三国文化论坛,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向更广阔的平台宣传嘉鱼历史文化。
鲁运江的努力,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使然,更是对嘉鱼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担当。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为嘉鱼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嘉鱼历史文化,参与嘉鱼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嘉鱼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文化展览和公益讲座,让历史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同时,鲁运江还积极推动嘉鱼历史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嘉鱼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鲁运江相信,在文化的滋养下,嘉鱼这座城市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一审:夏明亮
二审:王雪莲
终审: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