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条“幸福河”串起一座幸福城

(通讯员李锋)初冬时节,行走在碧波荡漾的鲤鱼湖畔,吟诵着北宋诗人欧阳修的诗:“作邑三年事事勤,宜城风物自君新”眺望远处披着霞光跑步的市民,让人顿悟因水而生、倚水而建、由水而兴是千万个幸福之城与生俱来的“基因”。



湖北省宜城市以水为脉,治水的历史始终都与宜城的发展相伴相生。秦将白起曾在此以水代兵、水淹楚国(宜城为当时楚国都城)。因为历史沿革、战争征伐等因素,宜城市曾是一座与水有着千丝万缕不解之缘的千年古城。

进入新时代,以流域之治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宜城市委、市政府深知临江揽湖、湖塘星罗棋布、沟河交错纵横,做好“水文章”,必然会是宜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生态优势。在广袤的丘陵、平原、山地上,105条河流交织在一起,清澈如镜的河水绵延流淌,生生不息,滋润着2115平方公里的楚都大地,这些河流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贡献了亮丽底色,也是宜城幸福之城的底气所在。

一脉相承的治水智慧

在治水这道难题上,从不乏震古铄今的壮举。勤劳聪慧的宜城人民早在战国时期,就将百里长渠(白起渠)由战渠变灌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城市的水利事业发展迅猛,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宜城人民在秉承前人智慧和治水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百里长渠由战渠变灌渠的同时,也由曾经的灾难渠变成幸福渠。

宜城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百里长渠流经之处,如今沿线还串起了10座中小型水库和2671口堰塘:“百里长渠就像一条主藤,连着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瓜。‘瓜’可以蓄水,非灌溉季节白起渠向它补水,灌溉季节‘瓜’又输水,水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在宜城城区还有个风景优美的鲤鱼桥水库。该负责人介绍,水库与百里长渠通过闸道相连,水库平常收集雨水,一年中向百里长渠补水三四次。每年,鲤鱼桥水库可以灌溉2.5万亩农田。

“百里长渠是一条智慧之渠。古时候没电没抽水泵,但百里长渠有几十个水门,水被层层拦截,需要用水时就近抬高水位,可以直接灌;后人受此启发,安装了4个大型节制闸。现在更是高科技了,长渠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监控水位、可以操控各种设备,百里长渠的管理全部智能化了。”该负责人说。

“百里长渠是条幸福渠,这条幸福渠不仅惠及宜城,还同样给邻县南漳也带来了福音。”长渠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百里长渠流经南漳和宜城11个乡镇,灌溉着30.3万亩农田,“这些地方是鄂北岗地,一遇到天旱就会缺水,因白起渠的存在,附近的农田不缺水,年均粮食总产量达到2.5亿公斤。宜城曾是农业小胖子县,百里长渠和鲤鱼桥水库的联动作用功不可没。”

尝到幸福渠带来幸福滋味的宜城更是下定决心进一步做好幸福河湖建设,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宜城进行自主探索流域综合治理的首选对象就是和百里长渠一脉相承的鲤鱼桥水库。鲤鱼桥水库,位于宜城市城区西南部,是百里长渠的“结瓜工程”,是宜城人民拦截鲤鱼桥河由百里长渠补水而形成的人工湖,其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Ⅲ类,被誉为宜城“小西湖”,鲤鱼桥水库也被当地人称为鲤鱼湖。

依托鲤鱼湖水域资源,宜城市建成楚都公园和宜城市鲤鱼湖省级湿地公园,为提升城市品位、拉动市民消费、强化城市功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池碧水入城来,满目翠绿皆画卷”成为鲤鱼湖最美的真实写照,为市民带来了一季收获、一抹惬意、一份惊喜,成为宜城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气呵成的治水实践

为维护好这道亮丽风景线,宜城常态化开展环境清理整治,健全了市、镇、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中心城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5%、90%,库区内工业企业污水达标处理率达到100%,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力争积极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域岸线空间管护、水文化保护等方面全面发力,提升质效将鲤鱼湖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鲤鱼湖治理的初步成功让逐渐探索出了流域综合治理的秘诀所在的宜城决定乘胜追击,将流域综合治理的主战场进一步扩大,延伸到广袤的楚都大地,把守护幸福河湖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实施“一河一策”治理,有的放矢改变百条河流的“命运”,市政协还就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了专题协商。

不仅如此,宜城又将境内母亲河汉江重要支流莺河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这片流域集居人口多、河流水环境敏感,极具典型意义。2023年,宜城莺河获批全国15个之一、湖北唯一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每逢周末,莺河村都会迎来千余名游客。马上到元旦了,河上的竹排、滚球项目,预计每天都可带来近万元收入。”莺河村党支部委员杨晶看着幸福河湖项目已全面竣工的莺河,盘算着村里未来的幸福光景。

“前几年这河可不像现在这么漂亮。”杨晶回忆,很难想象,这条环境宜人的莺河也曾几起几落:“20世纪90年代的莺河,鱼咬脚、虾撞腿。21世纪初却换了一番光景,河岸荒芜,河水浑浊,岸边植被稀疏,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宜城市为了彻底改善莺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举全市之力高标准推进莺河幸福河湖项目建设,将莺河打造成全国流域综合治理的示范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样板,让这条昔日的“问题河”实现了美丽蝶变。

“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力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同时整合实施涉莺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土综合整治建设项目,开展两岸生态护岸总计14.8公里,对莺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修复,岸带自然和人工植被总覆盖度达94.5%,流域水土保持率提高至83.76%,有效提升了莺河流域的生态质量。”宜城市水利局负责人说。

莺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落地,不仅改善了莺河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醉美莺河景区依托莺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以“古井、古树、民俗、小桥、流水、人家”为村景特色。

宜城还引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设醉美莺河旅游度假区,推动周边村民就业创业,带火了一家又一家农家乐。如今的莺河村热闹非凡,村民们纷纷利用自家的土地和房屋改建民宿,为游客提供了温馨的休憩之所和美味的农家菜肴,让游客深入体验民俗风情,尽情感受乡村的宁静与质朴。

环境好了,游客来了,口袋鼓了,村民们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生意越来越好,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56岁的莺河村村民全天清倍感幸福。

一如既往的治水情怀

莺河的成功实践让宜城在小流域综合治理领域上迈进了一大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更是让宜城在幸福河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宜城市委主要领导认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非碎片化工作,必须突出统筹规划与规划统筹,与县城就地城镇化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强县工程结合起来,在守牢流域安全底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碑河是宜城市继莺河治理之后另一条重点治理的小流域。宜城市政府主要领导坦言,为守住碑河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全市上下着实下了一番气力。

碑河流域流经的刘猴镇是全国生猪调出大镇,流域内分布养殖场50余家,每年调出生猪40万头,原来粗放式养殖导致粪污综合利用率仅50%,大量污水直排碑河。曾有政协委员在调研时感叹,一边是绿水青山、一边是经济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值得深思。为此,宜城市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碑河沿岸排污口及流域内的涉水企业、养殖场、污水处理厂等实地踏勘,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形成调研报告,有力推动了流域综合治理责任落实落地。碑河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后,将碑河流域100米内养殖业发展纳入负面清单,严格准入,发动党员干部进场入户逐一排查,截断污染源。探索畜禽粪污的能源化、肥料化、基质化和饲料化综合利用,针对不同养殖规模、养殖环境,提供“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异位发酵床”“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5种模式,供不同养殖规模和养殖环境选择。通过集中攻坚,养殖户全部建立了粪污综合利用设施,碑河流域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同时,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水产养殖尾水的多源整治,从源头控制了污染源排放,碑河保持Ⅲ类优良水质。

始于治理,终于转型。污染减负仅仅是碑河流域治理的其中一环。宜城还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乡村生态休闲、红色研学、生态康养,初步形成“农户种养、就地加工、循环生态、休闲观光”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发展格局。锚定三产深度融合,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小流域+产业+文化”“小流域+生态+旅游”“小流域+产业+服务”等多种融合方式,全力构建一二三产有机融合,育产销紧密衔接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业效益的最大化。做优一产结构,因村制宜布局特色产业,杨湾村联合乡贤发展药食两用吊瓜产业基地500亩,陈湾村依托红军堂子和1000亩柑橘特色林果基地发展红色农旅;党畈村500亩樱桃谷崭露头角,200亩茶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做强二产品质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葛百岁、裕山菌业、钱湾溪谷等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葛百岁”品牌荣获“湖北名牌产品”,裕山菌业公司拥有食用菌智能成套设备实用型专利30余项,产品畅销全国30个省市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做特三产融合,实现联动发展。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共享”等新兴业态。党畈樱桃谷正在打造襄阳市旅游名村,陈湾沐阳山庄被评为襄阳市星级农家乐;樱桃丰收节、葡萄采摘节、寻根文化节等活动,年均吸引游客10万人次。碑河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强劲,真正实现了污染出清、产业转型升级,让幸福成为流域治理的闪亮底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湖不仅要承载水安全、提供水资源,还要有符合百姓需求的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让百姓享受更多生态福祉。”宜城市委主要领导表示,莺河作为湖北首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是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实践。如今的莺河已经蝶变为“安澜、健康、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的幸福河,走出了一条幸福河湖建设的宜城路径。

“治水不是三两年的事,要立足各阶段的支撑能力逐步提高标准,最终实现‘鱼翔浅底’,当前首要是将部分有条件的河湖先打造成样板。”宜城市委主要领导表示,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牢牢把握“水”这个核心要素,结合各条流域实际情况做好科学规划,统筹做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三水共治。

宜城依水而立、因水而兴,做好水文章关乎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宜城将持之以恒做好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让奔流的碧水润泽楚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