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一片绿叶的“闯关出圈”之旅


恩施玉露:一片绿叶的“闯关出圈”之旅

全媒体记者 谢顺

芭蕉乡灯笼坝村茶园美丽如画。

屯堡乡花枝山茶园。

武陵逶迤,雾气缭绕,云雾山中出好茶。

北纬30度的恩施市,被誉为世界硒都。早在唐朝,便有“施南方茶”记载。1680年,芭蕉茶人蓝耀尚从饭甑上得到灵感,承袭“蒸”法制茶,融入颇具特色的整形工艺,恩施玉露制作工艺逐步定型。

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历经岁月洗礼,成为时代“弄潮儿”,茶中“孤勇者”。

恩施市所在的武陵山区,曾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之前,恩施玉露受到种植面积、交通物流、技艺传承、市场销售等因素制约,发展堪忧。林海茫茫,山路崎岖,恩施玉露如何才能走出大山,成为富民“金叶子”?

一片绿叶,开启闯关出圈之旅——

恩施玉露。

蒸汽杀青。

破冰:农二哥“蜕变” 打破思想藩篱

“茶叶下水田,回到五九年;茶叶上山坡,饿死农二哥。”

在恩施玉露原产地芭蕉侗族乡,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表达着当初村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不解和抵触。

恩施玉露虽然自古有名,但是茶园没有规模,谈何发展?

恩施当地多山沟,土地贫瘠,老茶园零零散散,茶叶成为害虫大快朵颐的口粮。

芭蕉侗族乡戽口村在采摘春茶。

芭蕉侗族乡戽口村,地形如斗。

“忙到八月,管到腊月。”村民张启玉回忆,家家户户忙里忙外,粮食只够吃三四个月,村民多数时间只能吃红苕、土豆。

村民一年忙到头,吃饭还发愁。当地政府狠下一条心——改田、改土、种茶。

“坡改梯,种茶树,会不会是瞎折腾?”村民一边挖沟排水,一边擦拭眼泪。一些持怀疑态度的村民,守住田埂,不让挖田。最终,在多次劝说下,干部和村民一起,还是“狠心”拿起挖锄,将水田放干——

茶叶需要生长期,开始几年,村民几乎踏破村委会门槛,干部耳朵也被骂起老茧。

“几十年过去,我们农二哥没有被饿死,反而变成了专职茶农。”发展茶叶时,曾经犹豫不决的李绍凯回忆。

芭蕉侗族乡茶农在采摘春茶。

如今,满山是绿,遍地是茶。

“小到3岁小孩,大到80岁老人,只要拿起茶篓摘茶,晚上卖了茶,就能得到钱。”茶农谢敏家,除了栽了茶,还在盛家坝镇等地,栽培无性系良种茶苗,赚到“第一桶金”。

19家茶叶加工厂、全村茶农茶叶年收入3000万元、人均增收9700余元。如今,芭蕉侗族乡黄连溪村,成为恩施玉露重要的原料基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痛点”被打通,思想才能出圈。几十年过去,厚积薄发的恩施玉露,焕发出无穷活力。

在恩施盛家坝镇,茶农在进行无性良种茶扦插。(2013年9月9日摄)

目前,恩施州茶园面积超180万亩,通过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专家从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中,成功选育多个特色新品种,全州茶树良种化率达83%。

“恩施市聚焦茶叶品种、品质、品牌,创建恩施玉露产业示范带。科技特派员下乡、品种改良、绿色防控,为恩施玉露的发展,夯实了根基。”市特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何远军介绍。

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枫香坡风情寨,一对恋人在萨岁祠旁的茶园拍摄婚纱照。(2013年3月31日摄)

数据显示,目前,恩施玉露产量达2830吨,产值18.9亿元,品牌价值38.66亿元。以恩施玉露等品牌为引领的茶产业,覆盖恩施州880个村,成为570个脱贫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83万茶农因茶致富,茶农人均茶产业年收入超过7000元。

突围:苦焙内功 打通“任督二脉”

匠心焙出一叶好茶。

今年87岁的杨胜伟,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63载学茶、教茶,一门里带出上万弟子。

1959年到1997年,他在恩施农校任茶学教师。退休后20多年,他无偿服务100多家茶企,培训授课96期。

选手在进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展示。(2014年4月29日摄)

“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2006年,杨胜伟带领科研团队,与茶业公司联合攻关,完成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课题。2014年,他完成专著《恩施玉露》,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工艺温度域”和“偶数法则”概念,系统总结操作技术。

“那时候,杨老师到我们这里讲述恩施玉露的故事,我深感恩施玉露的神奇。”回忆起往事,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第十一代传承人蒋子祥深有感触。

在恩施市第二届“恩施玉露十大手工制茶师”技能大赛上,选手进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比拼。(2023年5月12日摄)

十多年里,蒋子祥创办企业,发展茶叶科研基地995亩,链接4个乡镇18个村,茶园基地3万余亩,带动乡亲脱贫致富。

“在传承人申报、评审过程中,我们中心联合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对申报人员进行面试考核,确保认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市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甘武表示。

工匠精神,让恩施玉露行稳致远。目前,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州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9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

蒋子祥(左一)进行恩施玉露手工制作。(2022年3月25日摄)

全市先后建成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培训基地4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2个,恩施玉露博物馆1个,恩施玉露源头文化馆1个。

闯关从心里开始,从茶园破土、突围,恩施玉露如“老树发新叶”,活力迸发。

一代又一代茶农、企业家、工匠接龙,苦练内功,恩施玉露,方能成功出圈。

选手进行恩施玉露茶技艺传承的考核。(2014年4月29日摄)

火候恰到好处,方能打通恩施玉露发展的“任督二脉”。

2007年,恩施市将恩施玉露作为“三张名片”之一进行打造;2008年,该市成立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疏通产、供、销关系;2021年,全市出台茶产业链工作机制,对茶产业进行谋划、统筹、督办。

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恩施玉露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2022年,恩施玉露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闯入世界文化殿堂。

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厚植茶文化、壮大茶产业、创新茶科技,恩施市“扬帆远航”,擦亮恩施玉露金字招牌,抢占名优茶出省新赛道,力争到2030年,建成数智化茶企20家,数智化茶叶加工生产线100条,茶叶出口额突破5000万美元。

出圈:敢吃“螃蟹” 抢占新赛道

“人们对美好生活期盼日益增长,迫切需要改良,满足不同人群味蕾。”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文旗,想吃自动化生产线这一“螃蟹”。他与杨胜伟携手,恢复传统制茶技艺,自主研发恩施玉露自动化生产线。

浙江、广东、福建……张文旗踏遍千山万水,了解先进设备和技术,远赴日本等地考察,与专家沟通交流。

经过多次试验,张文旗团队完成了恩施玉露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转换,推动恩施迈入科技制茶时代。

工人在加工春茶。(2014年3月24日摄)

近年来,恩施州累计投入20亿余元支持茶企技改扩能。目前,全州茶叶加工企业达2484家,其中全电气化制茶企业130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231条。

新茶出江湖,缭绕玉露香。近年来,新茶饮异军突起,方兴未艾。品牌“吾饮良品”以恩施玉露为茶底,在湖北省650多家门店上架恩施玉露系列;武汉本土新茶饮品牌“爷爷不泡茶”,推出以恩施玉露拼配其他绿茶为茶底的新品。

在苦学内功的同时,恩施玉露推陈出新,补齐茶产业链。蓝焙茶业推出茶花玉露、桂花玉露袋泡茶;润邦茶业推出恩施玉露冷泡茶;去年12月,恩施上市恩施玉露原叶茶饮以及“玉露箬叶”苏打气泡水饮料。

与此同时,茶粉、茶叶口红、洁面啫喱、爽肤水、润肤乳、香氛等茶叶潮品也亮丽登场,好评如潮。

白果乡村民在采摘春茶。

数字见证着发展:2008年开始,恩施市连续7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2023年,在第28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恩施玉露再次荣获全国十大名茶称号;2024年,恩施玉露上榜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50强。

恩施玉露厚植起绿色崛起的生态底色。如今,恩施玉露品牌价值达38.66亿元,与15年前的2.90亿元相比,总体增长13倍。

恩施市结合茶文化+旅游、茶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全国蒸青名茶品牌、全域绿色好茶基地、全程数智产茶链条,步履铿锵,信心满满。

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美丽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恩施市委书记彭元洪表示,恩施市将扛牢发展大旗,当好全州龙头,提振精气神、跑出加速度,奋力建设全国富硒产业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硒都篇章。

一片绿叶带富一方民。恩施玉露,这一片“蒸”的好茶,打破思想束缚,经受住市场风雨洗礼,精彩蝶变,弥焙弥香。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