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整治“伪私募”风险 护行业风清气正

“伪私募”披着羊皮,以假乱真,小则造成市场混乱、劣币驱逐良币,大则影响社会安定。对于“伪私募”,要亮红灯、出重拳,坚决出清。

近日,基金业协会官微发布了一个“伪私募”案例,其中的层层圈套令人眼花缭乱。假私募营销员李小姐通过送鸡蛋、面、油等,套路一起跳广场舞的陈老太,陈老太经不住李小姐的“情真意切”,以50万元积蓄购买了其推荐的高收益私募产品,但最终等到的却是合同到期后钱款不见踪影。陈老太只好报警,经查,相关人员已经跑路,并且所谓的私募基金没有备案,也没有登记管理人。

毫无疑问,李小姐所说的私募基金是一家彻头彻尾的“伪私募”。因为其向不合格的投资人销售产品、承诺刚性兑付,没有备案等,每一条都是“伪私募”的标签。

出清“伪私募”刻不容缓,只有如此,才能让陈老太们不受其骗,才能为真私募扫清发展障碍,还行业风清气正。

近几年来,私募基金业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1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超2万家,管理基金规模19.73万亿元,而2019年初规模只有12万亿元。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这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从募资环节、投资环节、退出环节看,当前私募基金仍处在发展机遇期,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没有改变。行业的风清气正,是为蓬勃发展加油助力。

12月13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在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着重强调,对“伪私募”等风险深入开展整治。“深入”一词意味着要下沉、彻底、不留死角,是监管层对“伪私募”“零容忍”、坚决整治的态度。

近年来,监管机构持续出清“伪私募”,乱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从整治“伪私募”的制度体系看,以下三个方面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发力方可立竿见影。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尽快出台私募基金监管办法,进一步健全规则制度;建立全面、动态、精准、穿透的综合监测监控体系;加强非现场检查与现场监管的衔接。

刀刃向内改革,不能讳疾忌医,譬如,基金业协会已经针对建立分类备案机制、提升透明度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绩有目共睹。再譬如,业界关于建立“募投管退”全过程风险控制体系的呼声不小,如何构建则需要汇聚各方智慧,找准问题,敢啃硬骨头。同时,要引导私募基金当好股权投资的“专门家”,做精主业、做深专业、守信履约、珍惜声誉。

持续进行投资者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其实,“伪私募”和真私募之间有着鲜明区别,公开募集、保本保息、未到协会备案等,都是“伪私募”的标签,抓住这些关键要素,就可以揭露其真面目。让投资者掌握私募基金的本质特征、基本要素,是投资者教育的目标所在,提高自我辨识能力,才能防患于未然。

如此,行业风清气正的局面自然水到渠成。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