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 应妮)由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共同主办的“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展览从中国美术馆藏、南京博物院藏作品中遴选出百余件(套)肖像画作品,以时间为序,分为明、清两个部分予以展出。展览作品呈现了肖像画的不同形式、功能、技法,展现出中国明清时期肖像画发展的艺术成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指出,“传统肖像画于明清两代达到高峰自有缘由”。时间上,千年传承此时已臻成熟,在人物品藻、画赞、相术乃至民间口诀的影响下,肖像画创作的认知思路、观察方法、表现技艺皆呈定式;空间上,画家获得了迥异于本土图像体系之外的视觉经验,中西创作理念之间开始融通,遂催生出不同以往的整体风格样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肖像画中体现的中西互鉴,是一个立足本土审美的吸收接纳过程。画家在文化态度上所持的从容与宽容、自觉与自信,让此过程“化西”而不“西化”,成为一次基于主动性文化选择的审美嬗变。
事实上,中国的肖像画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为实物呈现的早期肖像画代表作。到了唐代,画家们善于传神写照,肖像画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宋元时期,肖像画沿袭了唐代确立的创作规范和模式。明清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肖像画走进民间,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涌现了曾鲸、禹之鼎、徐璋等杰出画家,形成了鲜明的技法特色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他们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拓展了肖像画的题材、表现形式和创作技法。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这些画犹如一面无形的镜子,反映了我国明清时期肖像画的演进历程和艺术成就,以及民俗、宗教、服饰、审美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9、20、21号展厅,将展出至2022年1月16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