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上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

电影《攀登者》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了一块三叶虫的化石,告诉学生们,这块化石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山顶找到的。三叶虫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海洋生物,诞生于寒武纪,消亡于二叠纪末期,在地球上生活了超过3亿年。而电影中的“化石”准确来说应该叫做“海洋生物化石”。这些化石是由海洋生物的遗体沉积到海底,然后被后续的沉积物覆盖保存才形成的。那这些海底的化石是怎么出现在珠穆朗玛峰的呢?

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目前,学界的普遍认识是,珠穆朗玛峰所在的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碰撞之后形成的。这个过程是多期次的,就好像积木一样,一块一块的拼贴过来的。喜马拉雅山系(包括珠穆朗玛峰)是由最后一期的拼贴挤压形成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拼贴过程中。两个板块之间的海洋就消失了,这些海洋统称为特提斯洋。但是海洋中原来的海底沉积物都留了下来,并且在碰撞挤压的过程中抬升成为高原。

所以,现在的珠穆朗玛峰上会有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这样的现象的存在就告诉我们,在化石和海底沉积物形成的时候,这个地方曾是海洋。

而且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钻”到欧亚板块底下,喜马拉雅山还一直不断长高,比如在2020年12月8日,珠峰的最新“身高”被公布于众——8848.86米,比2005年测得珠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了4.43米。据悉,就目前而言,处于碰撞前沿的珠峰,每年整体会向长春或北京方向移动约3厘米;而在垂直方向,珠峰地区每年也会升高约4毫米。因此,珠穆朗玛峰还需要进行定期测量“身高”,理论上10到15年重测一次。

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知识你都了解吗?

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一级教师王和意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