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在促进创新、吸纳就业、带动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制造业在香港的经济崛起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高峰时期工业占香港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但是,随着香港制造业持续外迁,其在生产总值的占比越来越低,2000年制造业仅占香港地区生产总值的4.8%,2019年其制造业增加值从613.99亿港元萎缩至293.66亿港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1%。
“再工业化”重塑产业优势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活跃、产业链影响大、经济增长带动强的产业部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再工业化”对于香港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来源,制造业的萎缩会使服务业特别是其中高附加值部分的发展失去服务对象和依托;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能够让香港的科技创新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创造更多的中高端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香港的“再工业化”,不是要恢复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不是要恢复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制造业,也不是要构建全产业链的制造业,而是要发挥香港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在制造业关键环节上增强优势、做大规模、提高效益。
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产品复杂,原材料和零部件多,产业链长,需要较大的土地承载空间,以良好的能源、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工程师、技术工人队伍为保障。然而,香港土地空间有限,很难容纳大规模的工厂以及上下游为数众多的配套企业。由于近三十年制造业的持续外迁,香港缺少足够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供给,人工成本不具有优势。
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现代制造业是全球高度分工的,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依据其所需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匹配的区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制造业呈现知识化、数字化、服务化、绿色化等新趋势,给香港“再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香港具有资金富集、信息畅通、贸易便利等优势,集中了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创新资源和人才密集,这是香港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的优势所在。珠三角地区是世界重要的家电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数字经济中心。香港可以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配套优势,补齐短板,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香港“再工业化”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应该立足于科技创新、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融入和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一是发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增值服务等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知识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环节,二是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三是发展满足香港本地和区域即时需求的小批量、定制化产品的制造。
创新业态走新路
饮过工业发展“头啖汤”的香港工业根基深厚。面临新时代新业态新模式,香港工业应积极转型,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工程技术导向的创新。加大对香港本地大学、科研机构服务于制造业发展、以工程技术为主要领域的研发支持,鼓励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增强对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二是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扩大香港本地大学新工科专业以及制造业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强与全球知名大学和制造业创新机构合作开设先进制造技术职业资格培训项目,通过提供培训券等方式帮助制造企业提高员工素质。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到香港工作。
三是建设产业转化基地和“母工厂”。推动港深创科园、新田科技城建设,设立孵化器、加速器等功能完善的创业载体,通过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商业化。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工业用地保障和资金、税收扶持,支持初创型制造业科技企业、港资制造企业设立“母工厂”,使其成为新产品原型开发、新工艺验证、技术输出和小规模定制的基地。
四是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强香港制造企业与内地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的合作,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积极探索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在小批量和定制化产品制造中的应用。鼓励制造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基于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五是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入推进粤港两地在通关、税收、社保、检测、认证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对接,进一步畅通产品、资金、人员、数据等要素流动。加强粤港之间产业合作,支持珠三角地区的专业化园区与香港制造企业“母工厂”对接,承担价值链中的大规模制造职能。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