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普通民众日常都吃些什么?真的如同文献记载“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吗?
中国考古学者最新对陕西澄城县春秋时期芮国刘家洼遗址平民生活区出土陶片吸附的脂质残留物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芮国平民食粥、炖肉、喝奶,与史料中庶人仅“食菜”的说法大相径庭。
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合作完成的古人饮食结构研究成果论文,近期已由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第四纪科学》在线发表。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论文第一作者、国科大韩宾博士展示用于研究的出土陶器残片。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出土陶器吸附残留物可保存万年之久
论文通讯作者、国科大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任杨益民教授介绍说,陶器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工材料,其在食物制备过程中的广泛使用,深刻改变了先民的饮食结构和方式。陶器碎片在考古遗址中常常大量出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考古学研究中,陶器的有机残留物分析是研究陶器功能和用途的重要方法。不过,陶器残留物多为无定形的混合物,主要通过化学分析进行鉴定,以了解它们曾经处理过的各种食物。
同时,陶器具有疏松多孔的内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有机质有可能渗入并吸附,从而为渗入的有机质提供“掩体”使其可以保存达万年之久。通过分析陶器残片中保存的脂质及蛋白质等残留物,有望还原先民的日常食谱,是探索研究古人饮食及生业结构的重要方法。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论文通讯作者、国科大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任杨益民教授(左)和论文第一作者、国科大韩宾博士在实验室交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芮国平民食粥炖肉喝奶“吃得并不差”
论文第一作者、国科大韩宾博士说,作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芮国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南缘。史料中对芮国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难以探究其社会生活的全貌。因此,通过出土陶器等考古材料探求芮国先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业模式等信息一直受到考古学家的关注。
他介绍,最新研究通过对刘家洼遗址平民区陶制炊饮器中残留物的分析,发现刘家洼遗址平民的“菜单”包括小米、非反刍动物体脂(猪)和反刍动物(牛和羊)体脂及奶。其中,刘家洼遗址陶片中发现黍素,首次直接证明芮国先民蒸煮食用小米。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时期食肉是贵族的专享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王制》明确“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国语·楚语》则称“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而这次陶器吸附残留物考古研究表明,“芮国平民食粥、炖肉、喝奶,看来吃得并不差,与史料记载的庶人仅‘食菜’大相径庭。”韩宾说。
他认为,结合之前对刘家洼遗址出土化妆品的分析可知,芮国先民还将反刍动物体脂用于化妆品手工业生产。这不仅反映春秋早期油脂的多元利用,也体现出芮国先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论文第一作者、国科大韩宾博士展示从出土陶器残片中提取的吸附有机物样品。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考古研究结果为何与史料记载有较大差异
春秋时期芮国平民饮食结构,出土陶制炊饮器吸附残留物考古研究结果,与古文献所记载的严格礼制要求,为什么会存在较大差异?
杨益民、韩宾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分析,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当时芮国等小诸侯国礼乐崩坏,饮食礼制是“纸上谈兵”而未真正落实。
二是刘家洼遗址平民生活区出土陶片当时可能举行重要节日或盛大庆典活动,贵族对平民饮食进行赏赐而出现“加餐”。
三是芮国地处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地带,平民饮食习惯可能受到游牧民族较大影响。
四是芮国当时生产力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平民饮食条件改善,食谱因此丰富多样,不仅“食菜”,也吃粥、炖肉、喝奶。
五是当时肉食本身也分优劣等级,宰杀猪牛羊之后,好部位的优等肉食献祭和由贵族专享,下水类等较差肉食则分发平民食用。
中国首个考古专用脂质分析实验室已建成
杨益民指出,陶器及其残片是考古出土的主要遗存之一,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在国际上,陶器的有机残留物分析已颇为成熟,不过,目前在中国,科技考古很多方向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陶器吸附有机残留物分析仍有非常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专用设备的缺乏,这也与中国考古大国、陶器发明国、陶器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严重不匹配。
他透露,经过长期建设,国科大和中科院古脊椎所联合,2020年已建成中国首个完备的考古专用脂质分析实验室,同时也开展古代样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刘家洼遗址平民生活区出土陶片吸附的脂质残留物研究,就是基于该实验室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利用考古专用脂质分析实验室,国科大科技考古团队将联合中外同行,今后广泛开展中国境内的陶器吸附脂质残留物分析研究工作,仔细发掘中国先民动植物资源利用信息,深入探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年黄河上中游先民食谱、生计策略、社会复杂性演变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等。
“我们希望对理解中华文明起源、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互动的经济基础、先民的环境适应和社会韧性理论等,提供重要信息和实证研究。”杨益民说。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