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走得迷茫且纠结,11月份首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股指冲高回落涨跌不一,最终错失“开门红”,焦虑情绪笼罩。就连某“顶流”基金经理都坦言:“刚刚过去的三季度是本基金管理人历史上仅次于2016年初最为焦虑的时间段。”
基金经理的焦虑并非个例,过去一段时间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投资人不在少数。坦率说,焦虑的心理状态是投资情绪的“常客”,但引发焦虑的往往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进行消极预判,其担心的状况与客观事实有明显的不符。
一些前期积累的风险近期逐渐暴露,同时叠加外部不确定因素,A股市场出现一定调整。而实际上,这些调整既反映出投资者预期的变化,也是金融体系向市场化转型、信用风险回归的正常阶段,总体来看A股并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首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大的特点明显。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3131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年6%以上的预期目标。展望四季度到明年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增长后劲依旧充足。一是出口动能有望延续到明年上半年;二是制造业投资具备持续回升的动力;三是消费正走在复苏的路上。
同时,我国为推动经济转型,实施了包括教育行业整改、房地产改革、能源结构调整等改革举措。长期看,加强、完善和创新政府价格调控,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新特征的准确回应,是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优选项。
其次,本周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即将公布备受瞩目的11月份利率决议,中国会否被动收紧货币政策也成为争论焦点。
我国央行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市场的争论,10月20日至10月29日,8次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总量达1.3万亿元。从量上看,近期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释放的资金规模甚至超过7月份全面降准。在“二次降准”迟迟不见踪影的当下,公开市场操作特别是逆回购操作有力地起到了填补流动性缺口的作用。数据显示,10月份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国库现金定存的操作量均与到期量相同,央行提供给市场的增量流动性几乎都来自于逆回购操作。
11月1日,人民银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1年11月1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0%。当日有2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因此单日实现净回笼1900亿元。
考虑到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主要经济体可能的货币政策调整,人民银行的政策安排,降低了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外溢冲击。
第三,微观风险逐步化解,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继续增长。
近段时间,金融管理部门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依法处置少数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针对14家互联网平台进行整改,持续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加强数据保护……一批重大问题隐患“精准拆弹”,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在逐步显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整体复苏局面显著。2021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A股上市公司同比增幅均创下近5年同期新高。A股上市公司营收合计46.7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23%以上;净利润合计4.06万亿元,超2019年同期净利润总和,同比增长近三成。
由此看来,引起A股投资者焦虑的那些理由并不真实,放下焦虑,只要认准价值投资逻辑,安守初心便好。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