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转型与教育应对”主题研讨会在桂林举行

近日,第二届文化与共生教育国际会议暨欧盟伊拉斯谟加LEAD2项目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召开。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军表示,本次大会的举办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能够推进教育学者的共生共进,汇聚成中国文化与共生创新研究的不竭动力和思维源泉。

大会副主席、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王鉴在致辞中表示,文化与共生教育理论超越了多元文化教育,对探索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鉴指出,传统的耕读教育正面临许多问题,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把握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的特点,其次要加强乡村知识分子队伍建设,最后要重建乡村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育人的机制。

“高校在知识创造、引领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盟伊拉斯谟加LEAD2项目负责人、教授朱畅指出,LEAD2项目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构建合作网络与平台,希望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能够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会议现场。广西师范大学供图

文化与共生教育理论倡导者、西南大学教授张诗亚以文字溯源提出“共生”之本为平等、人本,旨在共同发展。张诗亚说:“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承载需要共生教育,教育的发展不能急切地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久效益。”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则认为共生教育的内涵是与自然共生、与文化共生。现代社会,智能时代的共生教育会给社会带来新的文化、新的关系、新的视角和新的策略。

大会主席、文化与共生教育国际会议发起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做题为“文化基因与共生教育”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处在文化转型的时代,共生哲学、共生文化及其支持下的共生教育必将发挥重要的统驭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宝存探讨了科研生态系统和知识生产模式。他说:“在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下,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在知识生产模式变迁过程中,知识、社会、大学、学科等之间的边界逐渐趋于融合,从而为科研创新不断拓展空间。”

据悉,本次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会议以“当代文化转型与教育应对”为主题,旨在共享世界格局变革、信息化浪潮、疫情影响等背景下文化转型与教育应对的理论与实践,形成全球范围相关领域研究共同体,持续推动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