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植绿记

秋雨绵绵,从新疆阿克苏机场驱车前往位于温宿县的柯柯牙纪念馆,道路两旁林木苍翠欲滴,微风抚过,沙沙作响。“这是持之以恒开展荒漠治理,生态变好带给我们的最美景色和音符。”望着满眼苍翠,柯柯牙纪念馆馆长宋兴年自豪地说。

阿克苏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13.13万平方公里,南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7.08%;沙化土地面积占地区国土面积的46.99%,是南疆重点风沙源之一。

绿,曾是这片土地最稀缺的颜色,如今却成为这里最厚重的“底色”。从1986年柯柯牙绿化工程开始,阿克苏地区30多年来接续“植绿”。从1980年到2020年,这片土地的森林覆盖率从3.35%增长到8.9%,增长了166%;沙尘天从100多天下降到30天左右;水土保持减少流失1290万亩。

绿潮澎湃

现在绿海翻滚的柯柯牙,曾是另一番景象。

柯柯牙位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城区东北部,地处风口。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地区一年有100天刮沙尘暴,柯柯牙工程区南部沙漠离阿克苏市城区仅有6公里,并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城市。“面对严峻生存危机,遏制风沙、减轻沙漠威胁、改善各族群众生存环境,是当时阿克苏地委的努力方向。1985年,阿克苏地委决定在柯柯牙打造大型防风固沙生态林。”宋兴年说。

“1986年金秋时节,各族干部群众凭着一把铁锨、一双手、一块干馕,向柯柯牙开战!”宋兴年说,“第一年种植了4000棵树,但成活率非常低,春种一棵树,秋收一捆柴。”

面对困境,当地组织科技人员采集不同土壤标本进行分析论证,决定通过修渠、引水、平地、压碱、植树等措施,先建防风林再建经济林的策略,渐次为柯柯牙铺绿。

柯柯牙纪念馆在显眼地方摆放了5张不同时期的卫星图,清晰记录着柯柯牙从没有绿、一点绿、连片绿到茫茫林海的艰辛历程。经过30多年的坚守,柯柯牙生态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筑起了一道长57公里、宽46公里的“绿色长城”,累计造林1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8%提高到2020年的73%。该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列为“全球500佳境”之一,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柯柯牙的绿潮澎湃,在阿克苏地区没有停下脚步。”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磊说,阿克苏地区又接连推进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和空台里克区域3个百万亩绿化工程,不断在沙漠边缘扩绿。

戈壁挂果

在天山托木尔峰脚下的温宿县10万亩生态园北部,阿克苏冰雪蜜脆园果业有限公司的1.2万亩果园长势良好,红彤彤的苹果已挂满枝头。

“过去戈壁荒滩起风就是沙尘漫天。”望着茂密的果园,新疆阿克苏冰雪蜜脆园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十分感慨,“现在,这些果树既是生态卫士,也是‘摇钱树’。”

“背靠天山雪水,沙石土壤虽然贫瘠,却适合发展林果业。”2013年,阿克苏地区的“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造林政策,吸引了过去从事环保工程的李红到这片荒漠戈壁种果树,“贫瘠的石头地里种果树太难,每亩地一年仅投入有机肥就需要4000多元,前3年基本上全是投入”。

为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果农每人每月发放800元生活费。果园初见成效,果品产量在1500公斤以内,收益为管理户所有;果园丰产后,产量达1500公斤以上,公司与果农四六开分红以保证果农收益。李红说,“去年,果农们已经见到苹果的收益。今年果树长势更好,进入了‘以林养林,优果固沙’的佳境”。目前,公司已解决稳定就业500余人,日常季节性用工4.6万余人次。

“以前没想过石头、沙漠里能种出苹果来,现在苹果都挂上枝头了。只要有耐心,按照技术要求施肥、滴灌浇水,戈壁荒滩变果园一点没问题。”今年51岁的阿巴斯·祖卜敦打算在这片戈壁果园干到退休。

阿克苏河百万亩生态工程的阿克苏河源头——黄羊滩是综合治理核心工程。“第一年种的3000亩沙棘林,今年终于见到了曙光。”新疆黄羊滩生态林开发有限公司的陈兴福说,3年前他来到乱石丛生的黄羊滩,平地、挖坑、客土、铺滴灌带,种下一棵棵沙棘苗,第二年死了一半。春种秋补,一年接着一年种,成活率上升到90%。

目前,阿克苏地区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450万亩以苹果、核桃、香梨、红枣为主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农牧民从林果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超5000元。

沙里淘金

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化土地占到了84%,治沙防沙任重道远。

沙雅县盖孜库木乡库木博斯坦村南部沙漠边缘,皮肤黝黑的郑红明在今年新种的3000亩幼年梭梭林和种植了10多年、近2米高的梭梭林中来回奔波,查看长势。

34岁的郑红明是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员,他指着黄沙中长势良好、养眼翠绿的梭梭苗说:“刚开始在沙漠种梭梭林,零经验起步,行距株距、水量、种植季节都不清楚。”郑红明慢慢积累了经验,行距5米利于机械化作业,春季种水资源多成活率能达到90%。

“在沙漠不但要会种梭梭,还要有淘金的本事。”郑红明说,宽行距密株距利于3年后在梭梭根部种植中药材大芸。“刚开始每亩梭梭林投入2000多元,前3年没有产出。嫁接大芸后就有了收益,有助于在沙漠里长期植绿护绿。”目前,该公司种植梭梭林达到了1万多亩,早先种植的3600多亩梭梭林嫁接大芸后,经济效益每亩能到3000多元。

走在梭梭林中,随着脚步声响起清脆的碱壳破裂声。“除了梭梭林,防沙固沙离不开这层薄薄的碱壳。”郑红明笑道,这片土地上抽的水是苦咸水,难以下咽,洗脸洗澡会脱皮。然而,苦咸水浇灌在流动的细沙上,经过太阳暴晒却能形成一层碱壳。

水,是治沙最稀缺的资源。“用好每一滴水”也成为治沙实践的重要考量。在沙雅县污水处理厂数据采集房,干了20多年水务的厂长涂明海说:“每天整个县城有2万多立方米黑乎乎的污水,经过除磷除氮、臭氧消毒等技术处理后,变成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的清澈见底的中水。”

以前,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排碱渠流走了。现在,在离污水处理厂不远处建起了80万立方米的中水库,利用中水浇灌出了1.1万亩的绿海。“十三五”期间,阿克苏、库车、沙雅等县市中水利用面积达3万余亩。

“过去沙漠被当成灾害去防治。现在人们把沙漠看成一种资源,从科学防沙治沙到科学种植、再到沙漠观光旅游,阿克苏地区正在探索推进沙漠治理出‘新景’、沙漠利用有‘钱景’。”董磊说。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