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战争中的伟大与平凡

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朱秀海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出版集团“想心空间”举办。

朱秀海,当代著名作家、编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乔家大院》《天地民心》《客家人》;电视剧本《百姓》《波涛汹涌》《军歌嘹亮》《乔家大院》等。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一届、五届、九届、十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八届、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艺术五十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奖等。

据介绍,朱秀海在采访多位亲历过解放战争的幸存者后,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的帷幕。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

本书根植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对战争场面、战场情节与细节的书写,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均掌控有度,拿捏准确。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示,朱秀海先生在军事文学、军旅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远去的白马》是朱秀海为当代军事文学领域贡献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塑造的支前女英雄赵秀英,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在战争年代里个体生命丰富而复杂的经验,以及战争所带给她们的苦难与考验。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远去的白马》很好地运用了历史的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很好地处理了历史与故事的“实与虚”、战争残酷与人物情感的“硬与软”、宏阔历史与平凡百姓的“大与小”,以及传统与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关系,在真实事件和人物基础上用艺术想象和加工的手法,把一个女性百年人生的题材表现得非常完满。“我个人觉得《远去的白马》是能够体现文学价值和尊严的一部作品,它是能够为当代文学赢得荣光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近期军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作家、评论家岳雯评价《远去的白马》是站在中国大地上的文本,她解释,首先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战争场景的小说,小说基本上每一个重要的力量里都有一个人物作为支撑。像赵秀英是代表战争的人民性,她是共产党员,但她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她是人民中的一份子。再比如姜团长、欧阳政委、千秋等,这么多人物汇聚成一条主线就是讲三十七团,或者是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样一支部队从不能打变成很能打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

评论家傅逸尘认为,《远去的白马》书写战争、回望英雄,揭示出了这段历史中“恒定的常量”。首先,作品把历史总体性的书写重新置于文学性的书写之前,让小说的虚构叙事更加具有历史认知的本质性力量。其次,通过塑造赵秀英这样一个英雄形象,展现出无产阶级英雄所坚守不变的初心。最后,作品正面书写了人民军队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更突出描写了赵秀英这样一个编外人员在这段历程中所发挥的引领性的力量。小说一直在探讨初心,通过强化红色经典的文学传统和美学传统,重新树立起中国式英雄。

评论家孟繁华认为朱秀海是一个有经验、有能力、有积累、有准备的作家,并盛赞《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杰作。他表示,小说对赵秀英、千秋等人物的塑造是我们在其他的部队文学作品,特别是解放战争文学作品里面很少看到的。小说既写了主战场,同时也发现了战场的边缘,发现了赵秀英这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过去普遍被写得笼统、抽象,而在《远去的白马》里面是具体的、生动的,小说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信仰有追求的女英雄形象,“这个人物和情节的书写是秀海先生在这部作品里面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和贡献。”

小说原型人物江海团长的女婿高磊当日也来到了研讨会现场,作为原型人物的亲属,他坦言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真实、亲切,“作家曾经说过,他是以军人的历史责任心来写的,为逐渐远去的老英雄们写一本书,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他心灵洗礼的过程,写完这本书他也释然了。我对这句话感触非常非常深。以这样的心情来创作这样一个故事,一定是真实的,也一定是感人的。”

朱秀海表示,该作品的创作基于他所经历和知道的真人真事,像赵秀英这样的女性,在沂蒙山、胶东比比皆是,把这些平凡的普通人当作典型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书写,是因为这是中国革命史和共和国史的真实部分,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争的军旅作家,他有责任将这段历史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并记住那些伟大而平凡的普通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