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山大,气有浩然。从1901年到2021年,山东大学历经百廿风雨,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踔厉奋发,薪火相传,实现跨越式发展。
120年之间,山东大学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形成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一脉相承,熔铸了山东大学和全体山大人的气质和风采。“‘家国情怀’是鲜明立场、‘担当精神’是根本要求、‘崇实品格’是突出优势、‘创新素养’是不竭动力,它们一起构成了山东大学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说。
永葆赤诚之心 永怀报国之念
在山东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文件包中,有一本古香古色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章程。“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章程中蕴含的崇高责任和彰显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代山大人坚守初心、至诚报国,涌现出一大批国家栋梁和社会中坚。
民族危难之际,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在预科学习时就积极投身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救亡运动;抗日名将张自忠、戴安澜舍生忘死、为国捐躯;新中国建设时期,曾在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的“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立下“我愿以身许国”的铿锵誓言,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工作……
198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张运本科毕业后公派赴挪威留学,并成为挪威奥斯陆大学第一位中国医学博士。在挪威留学期间,张运发现了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计算二尖瓣血流量的新方法,并陆续建立了如何利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脏瓣膜的血流量、返流量、压力阶差和瓣口面积的系列新方法。
毕业后,张运毫不犹豫地于1986年回国任教。如今,已年近古稀的张运依旧忙碌在第一线,做手术、带学生、搞科研,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代又一代的山大人,在奉献“小我”中实现“大我”,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绽放自我。
面向国家需要 主动担当作为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二医院的300余名援鄂医疗队员挺身而出,驰援湖北。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的职责和使命,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当时59岁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承恩,在抗疫一线冲锋在前、忘我工作,在50多天的援鄂抗疫中,他和队友们接管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一共收治90余名重症患者,带领医疗队圆满完成抗疫任务。
在山大,国家的需要就是科学家的使命。面向国家需要,聚焦国家战略,这是山东大学在科研攻关方面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近年来,山东大学聚焦制约国家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强化集成攻关和长周期持续攻关,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大尺寸高品质碳化硅等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制备难题,在新一代大功率器件领域取得国际领先;DKDP晶体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垄断;绿/黄光激光器件获得国际最高自倍频绿光输出,突破半个世纪的实用瓶颈。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陈代荣教授团队从2002年起便开始对氧化铝陶瓷纤维进行技术攻关,历经17年时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氧化铝陶瓷连续纤维的生产线,实现了成果转化。“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就应该沉下心来解决重大问题,特别是要以解决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的问题为己任。”陈代荣说。
孜孜以求钻研 弘扬中国精神
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形成崇实的品格符号,这正是得益于一代代山大人耐得住寂寞,敢于坐“冷板凳”。
经过多年发展,山东大学古文、古史、古哲、古籍形成比较优势。“《十三经注疏》汇校与研究”“百年易学菁华集成”等重大项目产出的标志性成果引起重大反响,《杜甫全集校注》《中国经学学术编年》《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尚书注疏汇校》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先秦说体文本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如今,山东大学担任全国新文科建设组长单位,成功举办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牵头制定新文科建设指南,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新文科”法学教育创新联盟。首推新文科建设方案,设立“PPE新文科基地班”,构建“新理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四位一体的新文科建设模式。
山东大学牵头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系统性开展海量典籍资料的整理研究,已与420余个汉籍存藏机构开展合作,共出版包括“子海”在内的重要成果1425种,复制回归珍稀汉籍873种。
创新造就不凡 接续奋斗新程
创新思维是一百多年来山大师生敢于挑战难题、创造不凡的不竭动力。
20世纪80年代,攻克随机控制论长期未能解决的课题是全球数学界面对的共同难题,当大多数学者屡屡碰壁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彭实戈另辟蹊径,蹚出一条新路,创立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这一学术成果也被业界誉为“近10年来随机控制理论的两个最重要贡献之一”。
2020年9月,第五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彭实戈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这已经是山大人第四次闪耀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以来,山东大学两位校友薛其坤院士和马大为院士,以及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王小云院士先后获奖。
求新谋变,善学敏行,是山东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以贯之的要求和期许。山东大学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建设“一街一园一平台”,建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等20个创新教育平台,构建“课程与项目开发、训练、创客与创业孵化、导师+、保障和支撑”五大支撑体系。2010年起,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立创新创业模块,所有本科生均需从中选修两个学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广受益。山东大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受益学生超过41万人。
“立足新发展阶段,山大基因将一如既往地指引着山东大学和山大学子砥砺奋斗、勇挑重担、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说。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