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中华》新书发布 让孩子从“认得”字到“认识”字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重要的标志和象征;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则有利于实现国家文化认同。” 近日,新华社高级编辑、延安大学特聘教授梁相斌与记者分享自己的新书《字里中华》时表示。

图为梁相斌接受记者专访。于江 摄

据了解,该书共分六册,收录1080个汉字常用字,系统讲解了每个常用字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认生字、帮助家长明字理,帮助老师解字意。入选本套图书的汉字标准一是难记的字;二是历史内涵丰富的字;三是海外出版物上出现的繁体高频汉字。

谈及《字里中华》创作初衷时,梁相斌坦言,时至今日,许多人只知道汉字的引申义,不知其本来义。所以,要回到汉字源头,从字根意义上,重新梳理、解释、印证汉字的流变。

图为全套六册《字里中华》。于江 摄

让孩子“认得”一个字和“认识”一个字有本质区别。“认得”只是确认这个字就是这个字,而“认识”不仅包括认得,还包括且不限于对这个字的形状感知、深刻记忆、哲学思考、初始产生的历史场景呈现于想象、字词历史传承理解等。

梁相斌把一个字比作一粒谷子,认得,只是让孩子看到、记住这粒谷子的样子;认识,就是把这粒谷子种到孩子的心里,孩子知晓这粒谷子由种子变成禾苗,又变成谷穗,再变成谷子的全过程,进而知形、知意。

识字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才能记住生字?梁相斌认为,会写,会读一个汉字容易,但弄懂一个汉字的意思并不容易。认识一个汉字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个字的本义,厘清这个字的创造思路。

梁相斌以该书开篇 “国”字为例介绍,目前发现最早的“国”字是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上的“国”(或)字。甲骨文“国”字由“戈”字、“囗”字和“一”字构成。戈是古代一种兵器,代表军队。“囗”字是象形字,像人的嘴巴张开的样子,代表人口。“一”字代表土地。甲骨文“国”的意思是军队守护着人口和土。周朝晚期,“或”字外边加了个大“囗”,表示周天子在领土四周派兵把守。新中国成立后,汉字改革时,把“国”字改为一个大“囗”内加一个“玉”。玉代表美好的事物,表示我们要保卫自己美好的家园。

《字里中华》首篇截图。于江 摄

据介绍,《字里中华》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社科图书出版中心主任邓玉琼表示,每个汉字的产生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汉字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史哲常识。把所有的汉字从产生到演化成现代汉语的字词的过程连起来,可以串起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字里中华》已经出版,而围绕图书出版的许多工作才刚刚开始。让更多的小读者看到,喜欢,真正地为孩子们学习汉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供有益的读本和工具,才是我们的初心。

来源: 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