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良在车间里调试设备。受访者供图
阅读提示
30岁的钳工张文良可以把磨削的误差精度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十五分之一。他不仅考取了工具钳工、装配钳工两个高级技师资格证书,还掌握了6个工种。年少成名的张文良,如同他打磨过的精致工件,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闪亮。
左腿弓,右脚蹬,一把锉刀在张文良手中反复推拉,刀刃下的铁片被打磨变薄,铁屑飞溅。凭借独特的手感,30岁的钳工张文良可以把误差精度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十五分之一。
厂房里一片安静,每次锉刀平稳推出,都能听到“唰、唰、唰”的声响,张文良特别喜欢这种声音。
在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张文良主要负责造币专用设备的维修、检查和保养。设备零件一旦磨损,精度就会下降,张文良要做的,就是恢复它们的精度。
21岁就登上全国技能大赛最高领奖台,取得双料高级技师,熟练掌握车工、电工、铣工等6个工种……年少成名的张文良,如同他打磨过的精致工件,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闪亮。
坚持到最后的少年
钳工常被称作“万能工种”,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完成机械加工无法达到的精度。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通常是0.07毫米~0.08毫米,普通钳工的操作误差精度只能达到0.01毫米,而张文良锉过的平面,误差精度可以控制在0.002毫米。
“每锉一次,感受手的前后摆动力度,我就知道会掉下多少切屑。”一把锉刀在张文良手中变得充满灵性。
2008年,17岁的张文良从老家辽宁省岫岩县来到沈阳,进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模具专业。“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回家种地。”一位亲戚的叮嘱让他意识到,学好一门手艺是当时留在城里的唯一方法。
“那个夏天特别闷热,操场和马路上都没什么人。我走到钳工训练场,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对着工件一遍一遍地锉削,后背全湿透了。”张文良的钳工技术启蒙老师曲骊回忆说,从那时起,他开始对张文良格外关注。
“钳工需要练手感,这种感觉师傅可教不了。”曲骊说,手感的炼成要靠悟性,更要靠时间的淬炼。
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平面,每锉一次去掉0.5毫米,起初,张文良需要用14分钟完成。
为了练手感,练习时不能戴手套,连续锉两个小时,手心就会被锉刀顶出拇指大小的水泡。很快,张文良手心里的水泡就被顶破,不久之后,又磨出了老茧。
就这样,他从14分钟练到10分钟,再将10分钟缩短到9分钟。等他仅用6分钟就能完成锉削的时候,他身边的90多位学员已经只剩下两三人。
张文良感慨说,学技术的人眼前都有“一层窗户纸”,只有捅破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坚持到最后的人太少了。
掌握6个工种的全才
2010年,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张文良初出茅庐就斩获佳绩。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带病参赛的。
18岁时,张文良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他,不宜从事体力劳动。彼时,想当钳工的张文良,比同龄人更加迷茫。同学们已经开始实习工作,那段时间,他窝在被子里哭过,“担心这辈子就完了,不知道以后靠什么生活”。
在曲骊的办公室里,摆着一排技能大赛的奖杯,每次看到,张文良的目光都无法移开。曲骊看出了他眼中的渴望,于是帮他争取到了这次参赛机会。张文良训练异常刻苦,每天练习锉削的次数数以万计,光锉刀就用废了十几把。
终于,2011年,21岁的张文良捧回了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振兴杯”冠军。同年9月,《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出台,张文良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这期间,大大小小的技能竞赛,他参加过三四十场。
2013年,张文良被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破格聘用。摸过一遍生产线上的设备后他发现,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钳工操作、电路原理与工艺流程正互相融合,在单一工种上谋求高精尖,已满足不了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于是,张文良在触类旁通学会车工后,又学习并掌握了电工、铣工等6个工种的技能,拿下工具钳工、装配钳工两个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在张文良担任班长的机修班,班组平均年龄53岁。年轻的张文良总会有新想法涌出,让老车间里有了新气象。
在解决仓门卡死问题时,按规定,加工磨损零件,间隙要小于0.04毫米,张文良精益求精,将间隙缩小到0.02毫米,从而把零件效用从“可以使用”变成“可以长期使用”,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得到班组老师傅的点赞。
当工人的更多可能
平日里,为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张文良从不参加剧烈运动,担心会受伤影响手感,只是偶尔玩手机游戏、游泳放松。
在2020年的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赛场上,张文良获得了银奖。
“再给我几天时间,让我多摸摸新设备,我有机会拿第一。”张文良显然对比赛成绩并不满意。遗憾背后,是他对自己的新期待。
近几年来,张文良一直在为实现技能“共享”而努力。
2020年10月,他和方文墨等5人发起成立沈阳市菁智青年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专业技能技术咨询、培训交流、技术合作等服务。
2021年3月,他加入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组织的“劳模创新服务团”,通过创新工作室联盟、名师跨企业带高徒、创新能力培训和技术帮扶等创新服务,让更多技工受益。
张文良也多次走进职业院校分享自己的参赛经验、成长故事,让更多年轻学子能从他的逆袭经历中得到启发。
“张文良最初学习技能,是为了靠手艺糊口。受益于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好政策,脱颖而出后,他努力扭转人们对于当工人的刻板印象。”沈阳市菁智青年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常婉说。
接受采访时,穿着工装的张文良总是很自信,他想展现出新时代工人的新形象和精气神。
“希望通过张文良这样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好苗子留在工厂,留在当地。”在常婉看来,张文良的逆袭故事很有代表性,能让年轻人看到当工人的更多可能,鼓励他们用技能敲开人生的大门。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