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选对导师有多重要?关键要做好读研规划

近日,在有关微博话题“研究生选对导师有多重要”的讨论中,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研究生并不需要承诺帮导师做什么事情,他还向学生承诺“跟我读研究生三年,我为你的一生负责!”如此简单的话,表现出师者对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

然而,现实中的导生关系并非总以完美的“理想型”存在,在导师与研究生的实际互动中,确有个别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足,未能切实担负起教育培养责任;甚或有个别导师存在师德失范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术职业发展。因此,硕士新生如何选对导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导师选择机制而言,部分学校要求研究生在进入复试后,就要提前与导师取得联系,在征得导师同意并通过复试后,即可跟随选定的导师攻读学位。但大部分学校则是在研究生入学后的三个月甚至半年后,才允许研究生选择自己的导师,这一模式的好处是师生之间经由几个月的课堂互动、课后相处,双方能有较为直观的了解,更利于导生双选过程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选好导师的前提是对导师的充分了解。了解导师最简便的途径,是去学院官网师资队伍栏目检索其个人履历;或去所在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查阅当年度的招生简章或培养手册来了解本专业的导师,并以此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工作学习经历、学术成果等作出大致的判断。当然,这种了解往往可能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加上部分学校网络建设并不健全,能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信息就更为有限了。

其次,通过学术网站检索也是了解导师较为重要的途径。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而言,可以多下载几篇心仪导师近五年的科研文章,找来目标导师近年来的学术著作,仔细阅读、深入思考,从而大致把握导师的研究方向,如有机会也可就自身感兴趣的课题与其沟通交流、求教经验。这种了解导师的途径,基于对导师科研志趣的把握,算是比较深入的。

此外,新生还有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的目标导师,比如可去论坛检索,也可直接向目标导师带过的学长学姐咨询、请教,这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选对导师的关键,更在于对自我读研规划的体认。在一个学院中,总有部分导师功成名就、学术成果突出,选择他们做导师或许可为你提供平台、资源或光环加持;总有导师处于事业上升期、干劲十足,这样的导师或许可催你奋进;当然不乏有部分导师实务经验丰富、与业界有着紧密联系,这对自己毕业后的求职或有较大帮助;也不排除个别导师无欲无求、随遇而安,跟他们读书只要能按要求顺利毕业,也可以过得简单快乐。

面对这么多个性十足的导师,硕士新生在作出选择时,只要想清楚自己追求什么,就不必过度担心纠结。读研期间,导师虽对研究生有重要影响,但个人发展归根结底还在于自我努力,不妨以平常心对待选择,对读研生活多作长远规划,保持进取心,在学术上点滴积累。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就导师团队建设、导师权责界定、导师指导行为规范等作出明确规定。随着硕士招录规模的扩大,更加呼唤良性健康的导生关系。除了研究生认真思考选对导师,教育系统也要有更完善的制度设计。唯有如此,导师制才能更好地作用于研究生教育。(王恩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