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图片
大学是什么?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大学是传承文明、播种希望的殿堂,也是孕育梦想、创造未来的地方。
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说,大学把模拟的世界和社会展示给了你,如果人生是一座大殿,大学就是引向这座大殿的最好前厅。
是的,这就是大学。在这里,你除了获得知识、发展学业、增长本领外,还要经历很多、收获很多——你要学会如何认识自己、承担责任,也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为别人着想;你要学会发现世界的美好,更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活,不仅只有课程与学分,更有关乎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成长。
拥抱大学新生活,你如何遇到更好的自己?为此,本报推出《走好大学第一步》第二期,继续邀请专家、老师、辅导员与大学新生展开对话,深入解答新生的疑虑与困惑。
调整自我:学会为自己负责
学生:来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然而,独立面对未来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我该如何调整?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讲师梁田: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孤独感、疏离感、自卑感乃至由此产生的焦虑、困惑、迷茫等都是普遍而正常的现象。这就需要新生在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之前,做好各方面准备。
首先,你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要尽快成熟起来,独自面对大学生活的各种挑战。很多人都会提到,大学生活是自由的,但自由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责任。在大学,你可以选择追求远大目标锻造更好的自己,也可以选择浑浑噩噩地挥霍时光。未来终由自己创造,你要学会为自己负责,特别是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
当然,你们更要明确,学习依然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大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老师讲得快、讲得深、讲得难,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把学习时间倾注在课堂上,课下也要利用图书馆、参考书等资源自习、预习、复习。有不懂的地方要主动向助教、同学请教,也可以通过邮件等方式向任课老师求教。大学里的课堂报告、论文和期中期末考试等重要时间节点,往往在开学一周就能大体摸清,你们可根据学校安排提前完成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大家,万不可抱着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对待学习。
要强调的是,生活上,也必须要学会处理各种纷繁冗杂而又琐碎的问题。比如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热爱。兴趣与热爱是多元的,它可以是学业方向,可以是学生工作、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也可以是运动、音乐、动漫等具体某一项文体活动。学生们要抓住宝贵的大学时光,不断探索、发现自己。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更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再比如,如何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外额外付出一些时间,在社会实践与实习中了解社会、历练自己。
与同学相处:学会将心比心
学生:在大学,宿舍舍友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舍友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习惯差异很大,我该如何处理、化解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小摩擦?
南开大学哲学院团委书记、研究生辅导员李高扬:当我们从五湖四海相聚大学,身边首先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早课时叫你起床,生病时陪你就医,想家时听你倾诉,与你朝夕相处、同吃同住……这群人,就是你的舍友。
然而,你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习惯,容易引发小摩擦,只有做好相互磨合,才能让友谊的小船顺利驶向未来,这也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们该怎么办?
首先,以大度兼容,常交流沟通。在与舍友朝夕相处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将心比心,有一颗包容之心。包容个性差异、尊重他人习惯、关心他人需要、遇到摩擦时各退一步,才能构筑起和谐的宿舍环境。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之上,唯有通过沟通真诚相待,才能妥善解决生活中的小矛盾。
其次,守护“边界线”,把握“分寸感”。当沟通失效,摩擦依然不可避免时,可以以契约方式明确各自需求的边界和接受的底线,树立属于你们宿舍的“约定俗成”,拉起“警戒线”,守护每一个人的“边界”不被逾越。而集体住宿,作息不同、习惯不同,个人的生活难免会受到影响,每一个人更应该以身作则、换位思考,呈现在生活中可表现为:相互体谅;注重卫生;看视频尽量戴耳机、在舍友休息时保持安静;尊重舍友隐私、借用物品主动归还;学会感恩、不将他人的举手之劳当作理所当然等。
最后,善用外力助推,强化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组织宿舍团建等活动,增进彼此感情。而当舍友出现了不遵守约定和规则,冒犯他人底线、逾越他人边界、甚至触犯校纪校规等,产生了无法和平化解的矛盾时,切忌将矛盾进一步激化,但也不能姑息原则性问题。此时应当善于运用外力资源,如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并寻求帮助,或是求助辅导员、班主任等外力进行协调和解决。总之,学生们应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思想、观念,最终将矛盾减少到最小。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茫茫人海、青春岁月中邂逅、彼此陪伴,每一个舍友都值得珍惜。你们将一起历经欢笑、泪水、沮丧、喜悦,也许多年后再回首,当时觉得“厌烦”的人,如今却感觉这样可爱。他们磨平了你众多的“棱棱角角”,也铺垫了你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路。
谈恋爱:不必躲也不必急
学生:很多学长学姐说,大学“一定要谈一场恋爱”,是真的吗?我该如何协调好感情与学业、爱情与友情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梁钦: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会面临多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爱情”。大学生所处的青春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摆正爱情的正确位置至关重要。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树立审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恋爱观。遵循恋爱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价值,在双方平等、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的感情和人格,注重心灵的纯洁和善良,在恋爱过程中互敬互助、真诚相待。
第二,要端正爱情的动机。在大学,爱情不是一个必需品,它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产物。好的爱情会让双方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真的遇见一个心动且合适的人,不必躲、不必逃,勇敢地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还没有遇见,不必追、不必急,努力从各方面加强和提升自我。在大学课堂中提高知识技能,各类竞赛中增强科研素质能力,社团和社会中锻炼组织水平,体育运动中提高身体素质,努力为之后更好的相遇砥砺前行。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友情等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正处在恋爱观的充实发展阶段,要正确理解爱情的含义,认识爱情的本质,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一方面,需要处理好感情与学业的关系。恋人之间可以设定目标共同奋斗,相互督促、相互鼓励、相互进步。只有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才能使爱情的力量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而学习的成功又会使爱情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应当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友情的关系。两个人是彼此独立的个体,不应只把自己禁锢在二人世界中,在恋爱中给予对方一定空间,与朋友们相处以及参与到各种集体活动中,进而提升集体荣誉感与满足感,增强与朋友们之间的友谊。
参加社团:找到自我实现的幸福
学生:大学社团那么多,我该如何选择?参加社团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耽误学习又能提升自己?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李莎莉:每年大学社团招新,号称“百团大战”,其中社团的种类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型、科技学术型、文化娱乐型、体育健身型、社会服务型等。我建议学生们从兴趣、价值、能力等方面思考判断、选择自己要参加的社团。我曾经有一位学生,因关注城市治理加入了聚焦公共政策研究的社团,因此有机会参加大量社会调研,深入了解社会治理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撰写虚拟政策文件,也让他明晰政策制定的过程,这些能力的养成帮助他树立了扎根基层的理想,毕业后他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年仅24岁就成为当地最年轻的挂职副镇长,投身到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当然,无论是参加社团还是专业学习,最终的目的都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记得一位在社团参加很多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毕业后放弃留学而选择支教,身边同学特别不可思议地问她,“既然做工资只有2000多块的支教老师,为什么当初那么辛苦考大学呢?”这个学生的反问让我至今难忘:“大学毕业为什么就不能做工资2000元的支教教师?”她后来用专业本领帮助支教的学校众筹安装了大型净水设备,彻底解决了师生饮水问题;为激励山里的孩子,她发起一个名为“雏鹰计划”的项目,自己筹钱带孩子们到北京感受大学文化,支教结束后她又进入一家公益组织工作,继续为更多人服务。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参加社团对于成长的意义,就是在更多元的环境下,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内心更强大,找到自我实现的幸福,并愿意为他人带来幸福。
兼顾学习和自我提升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我曾问过一位社团经历丰富并保研到中国人民大学硕博连读的学生,是怎么做到既在本科期间发表论文,又积极参与了各种社团活动。他的秘诀是“不焦虑,重行动”。“不焦虑”在于目标清晰、规划合理,只要今天能比昨天有些许突破和改善就好,不必追求立竿见影。“重行动”在于高度自律、知行合一,不让没时间、没精力成为偷懒的借口。因此,学生们请牢记,一切计划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脚踏实地,只有实干才能成就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