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和节目因具象的视听语言和通俗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让观众接受认同,而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手段。一大批影视作品讲述党史、塑造党员形象,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尤其是在建党百年之际,优秀党史题材影视作品集中涌现,在社会上获得了深远影响。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些作品在以新媒体为主的多元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使党史内容以更加立体多元的方式抵达受众的内心。受众不再局限于单向度的观看,而是通过解读、二次创作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作品的影响力。这给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的生产传播带来了有益启示——若想有效传达“党史”这一复杂而又有深度的主题,媒体融合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以短小篇幅与生动细节再现历史,符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数字技术具有广泛的兼容性,能最大限度地容纳各类作品的在线传播。于在线传播情况下,受众在各类应用之间切换的频率高,单次停留的时间短。所以,如何在这样的接收语境下更好地展现党史,以适应受众的观看方式与审美习惯,吸引更多人驻足,需要创作者进行精心的策划与创作。
当下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于是,短时间内完整欣赏一部艺术作品,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娱乐需求。一些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者看到了这种趋势,纷纷开始尝试短篇幅创作,用更加适应新媒体碎片化传播、即时性接收的形式,深入到网络用户群体中去。比如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选择了党的四个历史阶段的40组人物,每组人物为一集,每集时长25分钟。该系列短剧创新了叙事结构,将目光首先集中于单个人物,提取其在大历史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事件,通过紧密围绕这一事件进行相关的道具选择、人物设置等,在较短时长内完成叙事任务。与同类型题材的长篇叙事相比,反而形成了更有深度、更为详细的表达空间。而党史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遴选涉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100件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以每件作品15分钟的篇幅,通过虚拟演播室、人物访谈、画作展示等多媒体形式,讲述画作背后生动的党史故事。分是短小精悍、各自完整的叙事单元,合则是宏伟壮阔、连绵不绝的历史长河,这样的讲述方式既适合新媒体的发布时长特点,又保留了历史呈现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为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传播提供了游刃有余的选择空间,以此充分抵达各个年龄层、各种收视终端的受众,使其对历史有所认知,这是第一层传播效果的实现。
屏幕上的历史画卷与弹幕评论交相辉映,构成党史传播的独特景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视频网站功能的开发,党史影视作品的受众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以弹幕形式参与讨论,不仅发表对作品的看法,还可以实时与其他观众互动,实现情感共鸣。屏幕上的历史画卷与弹幕评论交相辉映,使蕴藏在历史故事中的主流价值得到春风化雨般的表达,构成了党史传播的独特景观。
在众多党史题材作品中,《觉醒年代》的弹幕评论是影响力较为深远的一部。被剧情深深震撼的观众由历史故事联想到了现实生活,在网络上写下了“《觉醒年代》的续集在哪里?就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盛世如你所愿”等评论。还有一些观众通过对现实的再审视,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发出了“我们的考点,是他们的一生”“那一年你和我一样的年纪”的感慨。这些话语成了网络金句,被人们反复引用。除了主线剧情符合历史真实,该剧在服化道方面的努力也是网友津津乐道的地方。有的弹幕感慨该剧居然精细到连那个年代北方的黄沙都清晰可见,有的评论惊叹编剧居然能发掘出鲁迅会版画这一“隐藏技能”,并将版画用于转场,还有的留言赞赏导演对青年毛泽东第一次亮相的巧妙设计——他在雨水的泥泞中穿过熙攘的人群,让人感受到了伟大领袖“从风雨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深意。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党史故事与受众心理产生同频共振,让我们看到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由于不同受众观看作品、发表评论的时间背景不同,所结合的话题热点各异,使作品的弹幕内容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延展了人们的观感,延续了作品的传播影响力。电视剧《山海情》在今年年初首播时产生了广泛影响力,网友纷纷表示自己成了剧中的“精神村民”。时隔数月之后,随着《山海情》多名演员被提名白玉兰奖,以及白玉兰奖获奖名单揭晓,网友又发出新的评论——“白玉兰奖已提名”“你就是我心中最佳的白玉兰”。同样具有长尾效应的还有《觉醒年代》。该剧播完之后几个月之间一直热度不减,时不时因内容涉及高考作文考点等新闻热点重新登上热搜,引发网友一波又一波的回忆和感慨。从最初对演员演技的赞美,到对整体艺术质量的肯定,再到对剧中传播理念的认同,动态的、多层次的弹幕评论,映射出的是观众在对作品持续关注过程中实现的心灵成长。这是第二层传播效果的实现。
在表情包、人物漫画等二次创作中,凝聚爱党爱国的热情
近年来,短视频崛起,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作为新型平台,短视频为影视作品的内容营销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路径。越来越多的项目在宣传推广时重视短视频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多种营销手法的尝试,也成就了不少典型案例。比如近期涌现的许多优秀党史题材影视作品从长视频作品中拆分出许多短视频产品,放在网络平台上。观众进行二次创作,从接收者变为创作者,传播效果深入到观众行为层面。
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新世纪的年轻观众对百年党史中的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对那个年代中国的落后贫穷以及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也没有切身地体会。为此,很多作品通过讲述创造了历史的革命者的故事、挖掘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把握住与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具有普遍关联和广泛共鸣的精神内核——爱国思想和共产主义信仰,使党史故事中的精神力量触动了受众的内心。很多受众受到心灵震撼之后,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于是,他们不再满足于做被动接受的受众或冷眼旁观的评论者,而是积极参与到二次创作之中。《光荣与梦想》中,在杨开慧牺牲的段落,很多用户在弹幕上打出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句,并为大家解读了“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悲壮与思念。与《觉醒年代》有关的大量文字、视频、表情包,甚至动漫人物画,都来自自媒体用户的二次创作。他们不仅对那段历史的背景信息、人物前史进行考证与补充,还延伸了作品的意涵。广大用户通过图文或视频创作的每一个解读、对比、分析,都是对党史的一次走近,更是对党史的一次传播,真理的力量由此得到更多的分享,爱党爱国的热情由此实现更大的凝聚,人们也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对历史的共同创造。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