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之乡为“国酿”立法 解读绍兴黄酒的保护与发展

历时一年半时间制定完善的《绍兴黄酒保护和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通过,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浙江绍兴地处长三角南翼,数千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代代传承的酿造技艺,绍兴黄酒远销海内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看来,虽然绍兴黄酒在中国酒类发展和酒文化史中,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居功至伟。但遗憾的是在当下的酒类市场中,黄酒占比不高。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黄酒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73.2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71%;实现利润总额19.26亿元,同比增长11.45%。这个数据,远远无法与近万亿元的白酒产业规模相比。

黄酒的桎梏和“瓶颈”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阻碍了黄酒市场的消费升温?如何振兴黄酒?黄酒的未来到底应该怎么走?

浙江省绍兴市经信局产业发展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条例》共六章三十二条,明确了法规所指“绍兴黄酒”的适用范围,首次对政府保障、行业职责、知识产权保护、制作原料规范、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范,对前述问题以及酒体质量、企业生产经营等其他问题进行了逐一破解,为加快绍兴黄酒产业转型发展“拔钉清障”、保驾护航。

一方水土产出一方好酒。《条例》突出了酿酒原料的“原产地”概念,确保“绍兴黄酒”出自绍兴。明确了地理标志产品绍兴酒应当以优质糯米、小麦和鉴湖水为主要原料,并符合地理标志产品绍兴酒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

鉴湖水之于绍兴黄酒,就像赤水河之于贵州茅台,二者息息相关。《条例》对此也作出了相应规定,绍兴市政府应当设立以地理标志产品绍兴酒的保护范围为重点的绍兴黄酒生产环境保护区,建立地理标志产品绍兴酒酿制用水管理制度,落实相应保护措施,确保鉴湖水域水质。

《条例》还对绍兴黄酒传统酿制工艺进行了明确:绍兴黄酒应当经过浸米、蒸饭、前发酵、后发酵、压榨、煎酒、陈贮等主要工艺流程酿制而成;传统手工酿制的绍兴黄酒还应当保持生麦曲为糖化剂、淋饭酒母为发酵剂和低温发酵等核心环节。

“绍兴酒是中国酒类行业首个实施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尤其是绍兴黄酒核心企业要严格标准管控,全面提升黄酒品质,并注重向经销商、消费者开放和宣传精良的传统黄酒制造过程,以品质取信于消费者。”该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绍兴黄酒核心企业走上中高端之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绍兴黄酒区域品牌使用充分度不够的情况,《条例》明确:本条例所称绍兴黄酒,是指始创并根植于绍兴,经历史传承和发展,采用传统酿制工艺,在绍兴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的地理标志产品绍兴酒和符合黄酒国家标准的其他黄酒。

“绍兴市共有14家拥有地理标志产品绍兴酒原产地证明商标的绍兴黄酒生产企业,但在产品包装显眼位置打地理标志的不足20%,相反,一些外地酒企却在违规使用地理标志,特别是一些外地酒企混用原产地标志标识、混充年份酒、冒充手工酒等现象屡有发生,严重扰乱行业秩序,损害绍兴黄酒形象。”绍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需要用刚性手段加强品牌维护。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绍兴市大力弘扬黄酒文化、振兴发展黄酒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投资320亿元打造东浦黄酒小镇,加快建设中国国内最大的智能化黄酒生产基地,改造提升中国黄酒博物馆、古越龙山中央酒库、鉴湖酒坊等黄酒展示基地……

中共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多次强调,天下黄酒源绍兴,黄酒文化已变成中国的“文化印记”,推动黄酒产业振兴、弘扬黄酒文化的重大责任,绍兴将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价格体系、营销体系,加大黄酒工艺传承、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在努力提前实现倍增目标基础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加快打造千亿级支柱产业。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