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姜天骄)日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空间工程公司完成我国首条批产卫星智能生产线研制、生产及安装工作,转入现场试运行阶段。
从单件小批量手工生产到高度自动化生产,空间工程公司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卫星机械总体设计岗设计师刘峰介绍,卫星从原材料出库到整星检验合格入库,需经历10余道工序,如果关键工艺环节全部由机器来替代,生产效率能提高40%以上。
除了能提高生产效率,卫星生产线还能实现“私人定制”。不同型号、不同规格卫星的构型、尺寸、重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让“硬邦邦”的设备对卫星“来者不拒”?借助精密运动机构,他们给设备装上了“四肢”,工位尺寸的动态可调,不同尺寸、重量的零件柔性夹持和高精度装配也不在话下。生产过程中,设备会根据条码确定卫星类型和工艺要求,自主调用控制程序,数据分析和执行结果也能实时反馈到生产线管控终端,卫星生产过程实现由人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让卫星的批量定制化生产变成了现实。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