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湖北嘉鱼:近百名90后回归“田野创业”

张镇(右)在蔬菜基地和朋友交流蔬菜行情。

刘彩云(右)和丈夫返乡创业种香菇。

周艺(左)在他的养蛇基地。

眼前这位小伙,皮肤黝黑。唯一让他像一名“90后”的特征,就是他的船袜配板鞋。

他带我们扎进他的“蔬菜王国”,车行10多分钟,除了绿色,还是绿色。“你看得到的,看不到的,都是我们公司的蔬菜。”28岁的张镇十分自豪。他是湖北金润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湖北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掌管着8500多亩的蔬菜基地。

两个月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发现,像张镇一样躬耕田野的“90后”在嘉鱼县较为普遍,全县8个乡镇中,7个乡镇都有做农业的“90后”老板,总计97人,种植养殖规模累计超过1.3万亩。

“沉下去”的年轻人在琢磨什么——

“只盯着城市的繁华,有点一叶障目”

前不久,“袁隆平之忧”广受关注。袁隆平院士所担心的,是未来谁来种田的问题。

“年轻人是未来农业的希望!”嘉鱼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贺新良说,随着乡村振兴推进,这两年密集回来一批“90后”,相比老一辈,他们头脑灵活、视野开阔,对市场更敏感。

同样是养鱼,渡普镇东湖村1993年出生的孙杰,思路不一样。2017年,他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毕业,到村委会上班。村里都养虾,他提醒父母千万别跟风,果然今年“虾情”一般;父母养了25年的四大家鱼,他提出养黄骨鱼:“饲养周期短、回报率更高。”

从挖塘起,孙杰开始一段辛苦的时光。每天4点多,他起床喂料、割草,忙到7点多洗个澡,到村里上班。下班后,他又赶到鱼塘。他说,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渡普镇烟墩村养水蛭的鲁涛涛有同样感受。他1991年出生,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看到江浙人养水蛭效益好。深入考察后,鲁涛涛看好这个行业,“预计10年内,市场波动不会太大。”他找了三个小伙伴,凑齐70万元,2017年启动创业。当时,正值酷暑,同龄人享受“空调、wifi、西瓜”时,他们在烈日下暴晒。“只要是一双手能做的事,我们都自己做,挖田建房,泥瓦匠、电工的活,都学着干。”鲁涛涛说。既敢闯敢为,又脚踏实地,他们第一年就赚到了“第一桶金”,入手了时尚的越野车。

鲁涛涛肯吃苦,他说,只要能致富,无所谓城市、农村。孙杰很理性:“只盯着城市的繁华,有点一叶障目,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村机会多,乡村也需要有人建设!”工作之余,孙杰还加入咸宁市委组织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免费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小企业管理。

夜幕降临,乡村万籁俱寂,“90后”们有点不适应,但他们满怀希望,期待正孕育的黎明。

什么样的地方能承载年轻人——

“推力和拉力之间,经济机会最重要”

一批“90后”在嘉鱼农村崭露头角,绝非偶然。

嘉鱼坐拥长江之滨,与江汉平原隔江相望,有着“北有寿光、南有嘉鱼”美誉,全年蔬菜产值达到41亿元。

张镇的父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当地做种子生意。2009年,家里生意需要,张镇返乡注册成立金润农业。

公司业务有三大板块:有种子试验推广田,1230亩,种着2000多个包菜、白菜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每年都到他们田里做试验;有交易市场,网罗多家物流公司,每年收菜高峰,市场里车水马龙;有7280亩农场,请11户大户打理。公司一年销售50吨种子,30万吨蔬菜,其中2000吨蔬菜出口俄罗斯。为了让蔬菜错峰上市,公司还修建了1200吨的冷库。

张镇说,嘉鱼农业产业基础好。只要做好管理,就能控制成本、降低风险。

离张镇的公司不远,1992年生的周艺在新街镇余码头村养着2000多条蛇。此前,他在城市里做厨师。依靠一根网线,他找到襄阳的一位师傅,学了养蛇技术;养殖启动后,被蛇所伤,他又在网上求教,掌握中草药祛毒方法;拓宽销路,他在抖音等平台,展示手挽四五条蛇与之“共舞”的绝活和香辣蛇厨艺。他的香辣蛇最远卖到了缅甸。

官桥镇跑马岭村,1994年生的刘彩云去年和丈夫返乡,在家门口养了1万多棒蘑菇,成为全县返乡投身农业年纪最小的一位。“几年前,不可能有年轻人回来。”镇有关负责人说,现在农村通网通路,基础设施好了,原材料方便进来,农产品能及时出去,为年轻人创业打下基础。每天,刘彩云还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幼儿园,沿着新修的公路,骑摩托车一个小时。

为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2017年,咸宁市启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3年来全市共招录学员1122人。嘉鱼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魏萍说,客观条件和政策刺激,成为吸引年轻人回归农村的重要因素。

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邹旭怡认为,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是一股推力,农村的资源禀赋和越来越好的基础条件,是一股拉力。推力和拉力之间,最重要的是经济机会,能承载年轻人的地方一定是有经济机会的地方。

背后折射什么规律——

顺势而为,点亮“东方的鱼肚白”

农村呼唤年轻人。年轻人奔赴嘉鱼农村,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华中科大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闫帅,曾走访浙江、江苏及我省十堰等地。他介绍,受乡村振兴政策刺激,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出现在资源条件好、环城市带周围的农村。“说年轻人回归农村‘拐点’到来为时尚早,只能说有这种迹象,好比东方的鱼肚白,红日将出未出。”

中国城镇化率不到60%,相比发达国家70%到80%的水平,还有增长空间。闫帅说,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资源再优化配置的过程。未来一方面会持续有农村人口到城市,另一方面也会有年轻人回归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年轻人对市场敏锐,这一批投身农业的“90后”,是先吃螃蟹的弄潮儿。他建议,顺势而为,对这批年轻人予以更多帮扶,让大家看到乡村振兴的希望。

邹旭怡说,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都经历工业为主导、工农相对不平衡,再到比较平衡的过程。中国现代化已发展到中后期,会实现更加均衡发展。国家工业化形成的财力,也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较好保障。有资源、基层党组织保障有力的农村,将优先吸引一批年轻人回归。

2018年,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等联合发文,在全省启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咸宁市委组织部部委委员王江期待,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田野,投身乡村振兴的浪潮。(陈会君 龙钰 汪中昌)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