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五四精神 重读英烈家书 史砚芬、夏明翰、江竹筠……那些年轻革命者写下的信

史砚芬,25岁;夏明翰,28岁;江竹筠,29岁;赵一曼,31岁……在挥笔写下一封封寄托铁血壮志、饱含家国情怀的家书后,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烈士们用生命写就的家书不曾褪色,始终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光辉。书信中,他们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舍,也传递着坚贞不渝的理想信念。读之,天地为之动容,山川为之流泪。

一代又一代后来人,初心从未改变;以青春献身革命事业的先烈们,也从未离开。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打开这些感人至深的书信,一同感受信仰的力量,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

史砚芬: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

1928年9月27日,一位年轻人在南京雨花台高唱雄浑悲壮的《国际歌》,眼神坚定有力。一声无情的枪响,他倒在血泊中,从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他就是雨花英烈史砚芬。

史砚芬,1903年3月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学期间他就投身到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中。1927年春,史砚芬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信念。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与组织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1928年5月5日,史砚芬在南京参加会议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25岁。

在狱中,史砚芬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弟弟妹妹。他写下一封诀别信,信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革命者的志向和对亲人的殷切期望:“亲爱的弟弟妹妹:我今与你们永诀了!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

史砚芬倒下了,将一腔青春热血洒在了雨花台,浇灌着这片土地的苍松翠柏和无名野花。从此,这里的松柏常青,这里的鲜花更艳丽。

夏明翰:你会看到红旗飘扬在蓝天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是夏明翰临刑前挥笔所写,一直被人们传颂。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烈士。1917年,出身豪绅家庭的夏明翰违背祖父心愿报考新式学校。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并负责农委工作。1925年兼任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和长沙地委书记。中共八七会议后,夏明翰在湖南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0月,兼任平(江)浏(阳)特委书记。1928年初,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3月在汉口被捕。3月20日,夏明翰在武汉汉口余记里被杀,时年28岁。

“你用慈母的心抚育了我的童年,你用优秀古典诗词开拓了我的心田……”这是夏明翰1928年3月在监狱中写给母亲陈云凤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拳拳之心,体现了他甘为革命牺牲的崇高精神:“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江竹筠: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首《红梅赞》,荡气回肠;一段革命史,令人难忘。

江姐原型江竹筠,1939年加入共产党,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1945年,江竹筠与彭咏梧结婚,后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工作,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江姐。

1947年4月随爱人彭咏梧去下川东发动武装起义。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集中营渣滓洞监狱。她在狱中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但坚贞不屈,被难友们誉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军统集中营电台岚垭英勇就义。江姐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封江竹筠的家书。这封家书写于1949年8月。当时,江竹筠的爱人彭咏梧已不幸在起义中牺牲,自己又身陷囹圄。面对死亡,她是从容无畏的。然而,在充满黑暗、暴力的渣滓洞狱中,她却时刻思念着寄养在亲戚谭竹安家中的儿子彭云。

在这封家书中,江竹筠做了最后的托付:“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信中告诫亲人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为建设新中国献身,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

赵一曼: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生前所写的这首诗,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7日生于宜宾县。在家乡求学时期接受“五四”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往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5年秋,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中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被俘。

在狱中,面对酷刑,赵一曼没有吐露任何有关抗联的信息,她仍坚贞不屈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军杀害,年仅31岁。在牺牲前,赵一曼给儿子留下了催人泪下的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四川宜宾,家乡人民为她建立起一座纪念馆,馆里保存着陈毅的题词:“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