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清华唯美版《山海经》出版,这一对《山海经》的画册式演绎随即引发关注,2021年,这一经典图册迎来第27次加印,其中对于东方之美的呈现和解读依旧吸引着众多读者。
据介绍,清华版《山海经》自2015年出版以来,引发山海经图册出版潮流,其插画师精研绘图历时8年,历时3年的创新装帧让数十万读者乐于对其进行收藏。
集敦煌壁画,古希腊瓶画,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水墨意境,比亚兹莱唯美主义等于一身的清华版《山海经》,科学且完美的展现出“中国美”,而精练通俗的解读拉近了读者与这部神奇作品的距离。令更多人体验到陶渊明“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的至乐之境。
担任该书绘图的陈丝雨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德国,目前是自由插画家,绘本作家,作品曾入选美国插画年鉴。
谈及山海经的绘制,陈丝雨表示,“和很多人不同,在读《山海经》文字之前,我已经见过不少《山海经》中的古画了,其中就有西王母。所以,第一次读《山海经》中记载的西王母时,我很惊讶,因为这和我原来见过的西王母画像完全是两个样子。相比被画成各种仙女样子的西王母,我更喜欢山海经里这种充满了原始野性的西王母的形象。”
“《山海经》里的西王母蓬发戴胜,豹尾虎齿而善啸。我想用绝然不同以往的画法表现一下蓬然的头发和佩戴的装饰,突出野性来,虎齿经过考虑以后还是把它包在闭上的嘴巴里,豹尾则用了一点抽象隐喻的笔法,希望读者不会感觉突兀,又能在细细观察时找到这条与众不同的豹尾。这样构图,就是想保持西王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而这样的感觉又给人无与伦比的、有穿透力的美。西王母的身姿采用了佛像的经典姿势,手势也是大家熟悉的佛像的手的姿态,身体的部分为避免泯然众人的感觉,而刻意简化了。这样更加突出了繁盛的蓬发,以及头上戴的巨大装饰品。既然西王母已经不是普通的温柔美丽的女神了,我想面孔也应该有一些凌然于万事万物之上的肃杀气息,所以,眼睛特别画成了看向不同的方向,代表了日月昼夜的不同,也显出她作为神的特别之处。最终这个形象的整体感受是东方的,但是,细节中有西方的影子。因此,这个西王母是属于宇宙的,全人类的,多元文化叠加的,所以,读者反馈觉得特别有新鲜感。”陈丝雨说。
该书注译者孙见坤系复旦大学“博雅杯”征文全国仅有的两个一等奖获得者之一,现就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擅长《山海经》研究。
孙见坤认为,对于《山海经》而言,文本与图像同样重要,他表示,“但非常可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很早就已经失传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从东汉开始,我们就已经找不到《山海经》古图依旧存世的证据了。因此魏晋时期流传的《山海经图》,很有可能是经过汉人整理甚至二次创作后的版本。但即使是这个版本,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失传了。于是,从南朝开始,就不断有人试图重绘山海图,并由此形成了中国艺术史和《山海经》研究史上一个独特的传统。”
他指出,目前已知第一个重绘山海图的是南朝梁时的大画家张僧繇,也就是成语“画龙点睛”中的主人公。虽然距离陶渊明只过了一百年不到,但曾经令陶渊明感叹“不乐夫如何?”的山海图,在张僧繇的时代可能已经片纸无存。因此张僧繇重绘的山海图,并没有试图复原古本或汉人整理本的《山海经图》,而仅仅是将《山海经》中的神怪异兽予以分类,然后依据书中文字描述逐个画出,最后汇集成卷。而这种画法,也成为了后世一千多年重绘山海图的画家们所共同遵循的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