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因一句“人间不值得”火遍了网络和大家的朋友圈,圈粉无数。
人们也常常在失意、求不得时用这句话安慰自己。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倒还带着一份自我解嘲的潇洒。
世人皆苦,成年人的世界有着诸多的不易,不如着眼于生活中的小确幸、小美好,忘却那些意难平。得不到的都学会释怀,慢慢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
每个人由于出身和经历的不同,对这个世界可能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认知。
人间到底值不值得呢?汪曾祺用它的文字告诉我们,人间是值得的。
因为人间草木皆有情、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皆是好去处、更因为人间有情亦有爱。
· 壹 ·
人间有情亦有爱。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人生百态,红尘滚滚。大千世界,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家人朋友、父母爱人,他们给与我们的爱奠定了我们自信的基石,赐予了我们前行的勇气,也给了我们眷恋这个世界的理由。
我们彼此需要,紧紧拥抱,共同抵御不测风云,也同享灿烂暖阳。
1920年,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汪曾祺出身于江苏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父母祖辈都是有文化的人。
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中,汪曾祺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却没有一点儿架子。
他爱玩也会玩,能和孩子打成一片,同情帮助弱者,永远积极热爱生活,以身作则,给年少的汪曾祺树立了好榜样。
在回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时,汪先生是这么说的:
我觉得一个现代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条管直”最没有意思。
汪曾祺幼年时期文化精神上深受其父影响,从小就展露了文学上的才华。
1939年夏,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那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府,从老师到学生,多的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
和有趣的人一起,活得很有兴致。
夏季暴雨中的昆明,教室里老师讲课的声音被雨声盖住,索性不再继续,带着同学一起静下心来安静听雨。
战壕中敌军的炮弹轰炸声此起彼伏,先生依旧面色不改,授课答疑。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是他们保留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中国的希望。
1958年,汪曾祺在被划为“右派”,下放研究所劳动。
然而他依旧保持随遇而安的心态,没有被这不幸打败,甚至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这样写道:
我当立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平反后汪曾祺依旧努力工作,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写进了自己的散文中:花草虫鱼、柴米油盐、山水风景,亲人朋友,无不可爱。
若有机会问一下汪先生这人间值不值得,相信他一定会笑着给出肯定的答案。
· 贰 ·
人间草木皆有情。
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心之所向,我们的漂泊所栖。
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每个人都脚步匆匆生怕被时间抛下,早已没了那份心情和热爱去欣赏人间的一草一木。
植物远比人类更早的出现在了地球上,它们见证了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去凝视一朵花的绽放,内心必定多了一份柔软。
你走过的每一座城市,它的春天是由迎春花黄色的骨朵在细密朦胧的春雨中迎来,还是在几场仍然带着十足寒意的大风呼啸过后?
夏季,难耐蒸人的暑气伴着不绝于耳的蝉鸣,阳光下水汽十足的绿叶颜色鲜亮,饱满的生命力似乎要从叶片中蒸腾而出。
秋高气爽,成熟的谷穗沉甸甸的,挂满枝头鲜红诱人的苹果散发出阵阵香气。
冬季万物归于平静,皑皑白雪伴你梦回故里……
我们既怀着对草木万物、一切生命的敬畏,又往往对其中的一两种情有独钟。
古代文人多喜松柏长青、莲花不染,或颂菊花高洁、梅花香自苦寒来;
富贵人家钟爱牡丹艳丽,饮食男女用玫瑰来表达爱意。
汪先生笔下的花朵甚是可爱,在《夏天》这篇中,他写了这么一段话: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不求多么高贵脱俗,只求开得肆意、香得淋漓。
暑往寒来,昼夜更替,荒野星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间的一草一木与你一同呼吸,感受着四时节气,共享着命运。
· 叁 ·
人间有味是清欢。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来这人世走一遭,酸甜苦辣咸,百般滋味都要用自己的舌尖体会一遍才算值得。
一日三餐,中国人对于吃一直都充满了热情与不懈探索的精神。
从深夜街头烟熏火燎的烧烤摊到奢华讲究的米其林餐厅,有人热衷于打卡层出不穷的网红店,有人执着与探寻街头巷尾深藏功与名的百年老店。
今日的中国,八大菜系各式小吃甚至世界各地的美食想吃到都十分方便。
人们吃饭不再仅仅满足于果腹,开始追求更为健康的饮食方式,商家也不断推出种种噱头来迎合当代年轻人的口味。
抛开那些精致的摆盘花哨的外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食物本身,又尝出了怎样的滋味?
汪老会吃,也会写吃。信奉的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昆明求学时期,最难忘的当属那一碗碗云南米线,在《米线和饵块》中,汪曾祺详细描写了多种米线的做法和特色:
入门坐定,叫过菜,堂倌即在每人面前放一盘生菜;一盘生鸡片、腰片、鱼片、猪里脊片、宣威火腿片,平铺盘底,片大,而薄几如纸;一碗白胚米线。
随即端来一大碗汤……把生片推入汤中,即刻就都熟了;然后把米线、生菜拨入汤碗,就可以吃起来。
短短几行字,仿佛自己正端坐桌前,面对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米线大快朵颐。解馋饱肚,暖胃也暖心,热气缭绕中是最接地气的烟火气。
在这人间走一趟,既要尝尝山珍海味,也放不下路边的啤酒烧烤。
人生百味,有人嗜辣、有人喜甜。苦要吃得,也别忘了找寻点儿甜来犒赏奖励自己啊。
· 肆 ·
人间皆是好去处。
江南水乡浸润了童年,战火纷飞中坚持在昆明求学,随后又在北京工作生活,将余生留给了北方。
城市,选择,命运。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风土人情,也藏着不同的发展机遇。
有时候你选择了城市,城市也选择了你。
海明威说:“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当然,也有你生活过的城市。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景点、自己的故事和味道,它的气质浸润着你,滋养着你,也见证了你的成长。
汪曾祺的二十几岁是在昆明度过的,那是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永远生机勃勃,盎然向上。
气候宜人,鲜花常开,处处都能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
抛开艰苦的时代环境,二十来岁的青葱岁月,与春城气质相投,昆明的气质与活力,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没有苦心经营,于平淡质朴中透出美的真谛,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离开昆明后,汪曾祺又去了上海任教、在北京博物馆工作,最后在北京度过了晚年,积极创作,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从南到北,起起伏伏。自愿也好,被迫也罢。几分辛苦、几分无奈、几分失意、几分荣耀。
汪先生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坚持在平淡中寻找乐趣,用细微点滴的美好对抗命运的黑暗。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广袤疆土上生长着一座座可爱的城市。
听从心的呼唤,抓住命运的指引,勇敢做出选择,看清脚下的路,人间皆是好去处。
来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