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的实践证明,黟县这套古民居文旅融合的发展‘秘笈’,妥善处理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使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发挥了效益,推动了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日,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汪佶接受中新网专访,对该县立足地方特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分享。
安徽黟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徽文化的发祥地。日前,这座“千年古县”、徽文化传承与发展核心区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13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黟县当前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4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81项。其中,西递村、宏村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黟县西递、宏村开始被外界关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拥有建筑专业的名校纷纷把西递、宏村古村落作为教学实习案例进行研究。
汪佶说,受此影响,意识到西递、宏村等古村落的价值,1986年,黟县在保护的前提下,尝试发展旅游,并将西递、宏村纳入县城统一规划管理。每年根据地方财力,投入资金对古村落的建筑、基础设施进行维护维修。
由此,西递、宏村悄然掀开面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汪佶说,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黟县组建遗产管理机构,强化了规划管理和依法保护。
秘笈一:让古村游“火”起来
“在保护的前提下,依托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旅游业态‘火’起来。”汪佶介绍,在发展文化遗产游、研学游、艺术写生游的同时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推出大型实景文化演艺《宏村阿菊》《西递传奇》,拉动了夜游消费市场。
西递、宏村日益成为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典范,创造了较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仅2019年,两村年接待游客398万人次,门票收入达2.2亿元。
秘笈二:让古民居“潮”起来
“紧跟旅游市场新潮,发展民宿集群,推动旅游转型升级。”汪佶说,有效盘活遗产地村民房屋资产,编制出台了《黟县乡村民宿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西递、宏村村民采取自营、出租、流转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利用闲置的古民居,通过维修改造,发展古民居特色乡村民宿,促进西递、宏村文化遗产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型。
土生土长的西递村人吴蕾,2019年随着民宿市场热潮,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将自家百年老屋维护修葺成民宿,内饰格调精巧雅致,吸引了长三角地区一批固定消费群体。吴蕾介绍,每年春、夏、秋是民宿旺季,客房供不应求,游客需要提前一周预订房间。民宿的开发,让当地人们看到了古民居资源焕发的经济效益。
目前,西递宏村及周边共发展民宿905家,占安徽全省民宿总量的27.3%。
秘笈三:让古村乡亲“富”起来
“建立合理分配机制,兼顾各方利益,让古村落的乡亲们富起来。”汪佶说,2001年,黟县县政府与旅游企业达成协议,每年从西递、宏村门票毛收入中提取20%,作为两村的文物保护资金,用于反哺古村落的维修维护,提取8%作为村集体旅游收益分成,由村委会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和村民旅游分成;提取4%作为当地镇政府旅游收入分成,用于两村周边环境整治和环境卫生保洁、垃圾转运处理等。
2020年,西递、宏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来源于旅游及相关产业。
汪佶说,政府在开展古村落保护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短缺,而旅游发展则为政府筹措保护资金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遗产申报成功后,当地政府从旅游门票收入中征收20%的文物保护资金,专门用于两个古村落的持续维修保护。仅2019年,两村共征收文物保护资金达2800多万元,用于古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古民居修缮等。目前已累积投入保护资金36378万元。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