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可或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告诉我们,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要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努力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平衡。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体现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内容。如《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在这个虚构的世外桃源中,人人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展示了人们对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向往。

马克思在强调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及其精神生活的充裕和满足。如果把共同富裕单纯理解为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显然是片面的、狭隘的,因为人类的物质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精神活动也必定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过程来实现。纯粹的物质生活或纯粹的精神生活都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科学构想。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灭剥削阶级,全体劳动者才能够平等地享受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到那时,“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内涵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努力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契合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更高的生活品质,意味着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无论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还是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都离不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面更广、对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从过去的物质文化领域拓展到更多领域,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还要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这些无疑都与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紧密相关。只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并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部署。这里所提及的“实质性进展”就包括要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努力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平衡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还需改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还有提升空间,这些问题都是促进共同富裕亟待破解的问题。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在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平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要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