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显示,前7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达20%,但财政收支并非“高枕无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按照中央“提升政策效能”的要求,从收入和支出两端发力,助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组织财政收入要强化依法依规,注重“放水养鱼”,实现税收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今年以来,财政收入的高增速一直颇为抢眼。最新统计显示,前7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0%。高增速是否就能够“高枕无忧”?实际上,“20%”的背后,有着财政运行的一系列特殊性和困难挑战。
财政收入是经济的晴雨表,高增速的基础在于当前经济的持续稳定恢复。从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税收具体分析,更可说明问题。比如,作为重要税种的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速都在两成左右,主要原因是工业和服务业恢复良好,企业利润持续稳定增长;进口环节税收增长强劲,则来自一般贸易进口持续增长。正是由于财力保持增长,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财政收入高增速是否意味着“手头”宽松了、收支矛盾缓解了?并非如此。
首先,要客观看待今年同比增幅的特殊性。今年前几个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速较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导致收入基数较低。实际上,今年前7个月财政收入同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为9.6%。把20%和9.6%放在一块看,更能理解当前财政收入的状况。从下半年情况看,由于去年下半年基数抬高,再加上一些新的减税政策在今年下半年发挥效应,预计全国收入增幅会明显回落。
其次,收支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紧平衡状态未变。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各领域资金需求加大、“等米下锅”,财政支出增长刚性较强,收支形势比较严峻。虽然财政收入增速高于支出增速,但从规模上支出大于收入,仍需要通过赤字来弥补。同时,面对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疫情反复,需要为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资金空间。
再次,虽然各地财政收入普遍回升,但地区间收入分化格局延续。统计显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增速差别不小,东部地区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速,东北地区收入恢复较慢,有的省份收入和2019年同期相比甚至下降。区域间财力不平衡问题,尤其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基层“三保”、债务风险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增速高达20%,财政收支并非“高枕无忧”。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按照中央“提升政策效能”的要求,从收入和支出两端发力,助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特别是做好跨周期调节和前瞻性调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力度,提高支出效率和资金使用绩效,管好用好直达资金,更好发挥惠企利民实效。
值得强调的是,当前市场主体仍然较为困难,需要大力纾困解难。组织财政收入要强化依法依规,注重“放水养鱼”,实现税收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特别是要落实落细各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减税降费政策,使市场主体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坚决不收“过头税费”,真正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