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此地 文脉风流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寄居伦敦的刘半农写下这首小诗,为现代汉语贡献了一个宝贵的“她”字。刘半农在写下“她”字的时候,想到的是远隔重洋的祖国,也是水波婉转的家乡江阴。百年之后,江阴作家胡美凤创作了《流风》一书,将目光投向了江阴三刘——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位先生,怀着对同乡先贤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写下了百年之后仍旧丝弦不绝的一曲流风。

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刘半农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对于中国新诗的初创、对于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天华先生在音乐领域的成就,尤其是对二胡这一民族乐器价值的再度发掘,也不愧为一代宗师。刘北茂先生继承兄长遗志,以终生之力,对改进国乐、推广音乐教育做出的卓绝努力,同样值得后人铭记。刘氏三兄弟是江阴人,无论他们后来如何辗转,家乡的清丽山水和人文风情,始终印刻在三兄弟的记忆中,流淌在三兄弟的血脉里。由一位江阴作家为三人作传,这其中天然地含有了一种亲近感,延续了一种难舍难忘的乡土情怀。

胡美凤的《流风》把刘氏三兄弟的传记合写,是极具开创性的,正是这种写法,奠定了这部书的精神气质。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相当大的成就,对现代人文学科的塑造起到了奠基作用。正因如此,他们的个人史与中国的现代史是紧密缠绕在一起的。同时,因为血脉相连、思想相通的兄弟情谊,他们的人生从来不是形单影只、各自展开的,而是紧紧地互相缠绕,深深地相互影响。

胡美凤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清醒的、目的明确的,她试图梳理出一张刘氏三兄弟共同成长、彼此承续的历史图谱,一份传颂乡里、泽被后世的珍贵遗产。写作一部《流风》,无疑是需要勇气的。须知哪怕只是为三兄弟之中的一人作传,需要了解的学科知识和历史材料都堪称浩繁。要写刘氏兄弟,又必须立于整个时代的大变革、大动荡之上,才能对三兄弟的人生轨迹做出准确的刻画。胡美凤以自己独特的笔法,对这个难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是一句乡音恳切、乡情真挚的回答,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刘氏三兄弟走出江阴,走向广大的城市,也走向广袤的田野,却永远走不出故乡。因为源源不断给予他们滋养的,是江阴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忠义之邦”的铮铮风骨,是江阴源远流长、崇文重教的文风学脉。这既是铁骨,又是柔情。这样的铁骨柔情,从长江流出,又随着三兄弟的步伐,流向五湖四海,汇入时代大潮。《流风》的作者把握住了这一点。因此,这本书呈现的不仅是一部细致入微、材料翔实的人物传记,更是一部饱含情感的家族史、一部值得后人铭记的城市史、一段万古流芳的民族史。

《流风》呈现出非常强的“家国意识”,作家以精到的笔触,描摹刘氏三兄弟之间的交往,试图再现一个在历史的飘摇中,互相激励、彼此照顾的大家庭。在这样的描摹中,一种十分清澈、隽永的东西随文本缓缓流淌而出,使这部书的叙事呈现出鲜活却不失沉稳、轻快却饱含温情的独特面貌。作家始终在娓娓道来,这种娓娓道来是有情思的,这种情思正是来自于乡情。作家不仅是在勾勒历史人物、记录时代变迁,也是在缅怀先贤中寄寓自身。胡美凤书写的,是耳濡目染的乡关气韵,是邻里传承的文脉风流,是一则并不遥远的故乡传奇。作家的乡情充溢纸上,使得整部作品兼具令人动容的情感力量和婉转流淌的诗学品质,这构成了《流风》的文学张力。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