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让我们阅读克劳塞维茨的是因为他的现代化,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学生们常常对此不以为然,那么让我们看看原因何在。1792年的普鲁士现代化程度不高。尽管出现了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和黑格尔(Hegel)等天才人物,但它依旧是一个贫瘠的国家,在当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实现工业化。我们将会讨论克劳塞维茨对于技术的态度,但他的时代与我们现在最显著的差异不是缺少工厂和机器而是创新,即阿尔弗雷德·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所说的“创新方式的发明”。
即便如此,克劳塞维茨的许多关注点仍然与我们相似。我在此简述一下。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克劳塞维茨生活在一个启蒙年代,而我们也没有脱离这个时代的影响。克劳塞维茨常被叫作反启蒙思想家,这是极大的误解。与审慎理智的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赞成德国空想主义的信条,但是与康德一样,克劳塞维茨相信人是独立自主的道德代理人。“人的科学”产生了温森佐·费龙(Vincenzo Ferrone)所说的“认识论革命”,它促进了现代感性的发展。现在的历史叙述了人类的发展,将基督教的目的论剥离出神学体系。这也意味着克劳塞维茨对战争形式更完美的论述是基于启蒙运动的信仰。18世纪90年代克劳塞维茨所在部队的团长为那些预备军官们建立了一所学校,他希望普通的士兵们能够得到康德的启蒙,并相信教育的基础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判断力的培养。格奥尔格·海因里希·冯·伯恩霍斯特(Goerg Heinrich von Berenhorst)的《战争艺术的省思》也具有类似的观点,尽管人们几乎忘记了这本书,但它对克劳塞维茨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是人们无法对历史的终点取得一致看法。康德把他的时代与腓特烈大帝的开明专制时期相提并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拿破仑的形象中得以实例化。如果普鲁士的两个路德教会无法取得一致,那么其余的欧洲国家就没有别的选择。法国大革命只会导致更大的混乱,是不是应该更感激面包而不是卢梭?黑格尔提出要发扬人的精神,但如果拿破仑是革命的成果,那么未来是自由还是专制呢?没人能够确定。克劳塞维茨在解释战争的时候也存在这种举棋不定的心态:战争能够达到完美的状态吗?还是会相对较少受到政治的影响而在更高程度的暴力水平下被终结?克劳塞维茨窥视到了未来的一角——在第6章,第8卷。克劳塞维茨时代的欧洲人还无法理解,要防止战争扩大到全球范围,只能依靠对可能性的无意识辨别。如果他们能够掌握隐藏的可能性会发生什么呢?
克劳塞维茨思想中的第二条主线彻底令他变得现代化:他对“效率”的痴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伟大思想之一。他的伟大导师沙恩霍斯特(Scharnhorst)在军事学院里告诉他的学生们,现代社会的生存需要在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时提高效率。克劳塞维茨发现法国革命中最有力的武器是征兵制,也就是对人力和社会资本的动员。我们发现他崇拜拿破仑的核心之处在于其能够高效集中使用军事资源和兵力。不管研究腓特烈大帝还是拿破仑,克劳塞维茨一直在寻找战争背后的动力。
克劳塞维茨的整个事业追求是让战争行为在达成政治目的和有限目的时更有效率。他真正奉献给读者的是我们今天叫作“专门知识”的东西。
诚然,历史学家一直提醒我们拿破仑的征兵制只征召了法国人口的一小部分,当时这个国家还没有发展成后来那样的庞大官僚巨兽。普鲁士的民族意识尚未完全形成,1806年后普鲁士军队进行的许多改革也没有结束,但通过国家人力和社会资源的投入、持续的创新和官僚化可以看到战争现代化的发展。范克里韦尔德批评克劳塞维茨对于参谋部和后勤论述不多,他认为这对我们今天的战争非常重要。尽管克劳塞维茨是一名参谋部军官,但这一新的职业阶层直到他逝世后才真正发展成型,并帮助普鲁士在1870年战胜法国。
第三,让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克劳塞维茨被认为是彻底现代化的作者,即他对时代的重要意义在哪里。我们现代人长期以来形成了喜欢预测的毛病,尽管内心十分清楚我们的世界是三维的,过去和未来同样影响着现在,但我们总是认为当前才是最好的时代。通过文献著作就能够了解到这一点。想一想18世纪启蒙哲学家狄德罗(Diderot)的作品《宿命论者雅克》,里面的主人公加入一个团,在一次战斗中受了严重的伤,这给他带来了永远的伤害,余生不得不一瘸一拐地走路,但是他参加了什么战争、哪场战役,狄德罗没有告诉我们。只有从拿破仑战争开始,像巴尔扎克(Balzac)和斯科特(Scott)这样的小说家才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清晰地告诉读者具体的战争情况。一些小说人物,例如司汤达(Stendhal)的法夫里西奥参加了滑铁卢战役,其中给出的时间非常精确,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年代的重要性。克劳塞维茨也相信他在1792年的服役经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写道:“我真正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候,恰逢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时刻。”
简而言之,克劳塞维茨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他之所以认为理解革命战争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些战争呈现出一种强有力的转变,全体民众持续加入了一场他们不知道如何结束的暴力行为。1914年前欧洲的战争规模逐渐扩大,但拿破仑时代还不属于全面战争时期。战争前所未有地干扰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尽管已经植根于革命前的欧洲历史中,但克劳塞维茨还是希望梳理出战争自身的历史。关键是这场战争也培育出欧洲历史上最和平稳固的一段时期,没有出现像1918年之后那样的大型交战集团。甚至1848年革命爆发时也没有大动干戈,就像泰勒(A.J.P.Taylor)说的那样,1848年是一个没能转变的转折点。
即便如此,我们一般将1792-1815年这段时期看作现代战争的起点。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写道,一个并非坚定的黑格尔主义者,会相信现代化具有许多典型特征:为自身利益而萌发的奇思妙想,彻底摆脱传统,革命性变革的理想。这三方面都凸显出历史断裂的范围。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克劳塞维茨的伟大灵感来自康德。对于皮平来说,正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开创了现代民族自决的思想。作为一种历史起源的现代性,克劳塞维茨对于它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更加连续,摆脱了传统和宗教的束缚,充满了自我意识。
《战争论》就是这样一本书。
《21世纪战争论:重读克劳塞维茨》
[英] 克里斯托弗•科克尔 著
闫晓峰 译
ISBN:978-7-5166-4832-2
新华出版社 2019年12月
《21世纪战争论:重读克劳塞维茨》是那些试图深入研读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大学生而写,试图解读克劳塞维茨在理论和战略方面的一些重要观点。
本书对历史上最伟大军事理论家的著作进行了一次全新呈现。在三个虚构的事件中,克劳塞维茨在西点军校参加了一个研讨会;在一个华盛顿智囊团里就反恐战争进行讨论;访问圣达菲(Santa Fe)的一所机器人研究所并就科学家如何重塑未来战争进行讨论。三个独立的假设中,克劳塞维茨从他的时代背景出发,讨论对于战争文化的理解,以及修昔底德(Thucydides)和孙子(Sun Tzu)两位伟大人物对他的启发。
来源: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