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多俊杰,自古名人辈出。2020年6月5日,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最终确定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按年代排序)10位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这些名人当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与三国密不可分的陈寿,正是他的《三国志》,成就了后世不朽的流风。
▲陈寿
(图据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学富五车,清风傲骨
陈寿(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籍贯巴西安汉,即今日南充,著名史学家。
陈寿他年少时师从大儒谯周,写得一手好文章。 在仕途上,他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著作郎等。蜀汉后期黄皓专权,陈寿不欲同流,因此多次被贬谪,“独不为之屈”。
百史争鸣,独领风骚
季汉与曹魏相继落下帷幕。陈寿也因晋朝重臣张华的举荐,再度踏上仕途。 当时在【记录历史】这事儿上的情况是这样的:官方史官与“民间爱好者”并存。
前者比如曹魏王沈所著的《魏书》,东吴韦昭所著的《吴书》,二者皆为官修。
后者包括曹魏鱼豢所著的《魏略》、两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等。这些史书的水准良莠不齐,既有《华阳国志》这种过硬的,也有夹带私货、道听途说的东西。
编撰三国史书的,其时不止陈寿一人。比如夏侯湛的《魏书》、比如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而众多三国史书中,唯有陈寿所著可与《史记》、《汉书》齐驱并驾,故成为后世所认可的三国正史,流传至今。
● 冷知识 《三国志》最早不叫《三国志》
最初,是三国各国的史书——《魏书》、《蜀书》、《吴书》彼此独立,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年间,为了不与北魏《魏书》混淆,才合成了《三国志》。
天时人和,尽归陈寿
陈寿在世时,他的著作只是众多“民间同人”之一。但在岁月的冲刷下,从同辈中脱颖而出,成为“官方”。这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于个人能力上,陈寿是同辈翘楚。陈氏一族多代为官,文采风流也在父子间代代传承。他又师从谯周——虽然谯周的立场为后世诟病,但他确实是一代大儒。
于个人履历上,他涉足季汉王朝多种官职,他亲眼观察到了不少重要人物的活动与政权运转——从而为日后的《蜀书》积累出丰富的素材。需知,三国中以季汉的史料最为难得。官修史书的缺位、遥远的路途,都让外界平添许多道听途说的“史料”。比如鱼豢在《魏略》里写“我听某某说,刘阿斗曾被人贩子卖过”,又比如王隐在《蜀记》里写“听一个朋友说,庞德葬在蜀地,皇帝陛下还去扫墓”。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在当时恐怕只有熟悉季汉的学者,才有可能撰写出最真实的三国之史。
而他在进入西晋王朝后,出任著作省的主管官员。这一身份,让他能够充分搜集曹魏的历史素材和资料。而当天下归晋、东吴皇室保管的文史档案运至洛阳时,陈寿48岁,正是一个文人精力旺盛、经验丰富、技艺炉火纯青的年龄。
▲ 明《三国志》汲古阁本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藏
是以当时史家虽多,但能与陈寿争锋者,又有几人?
正是他精湛的笔墨,把那段燃情时光铭刻青史;而也正是他精炼的笔墨,又留下了许多空白,让后人又能不断从中汲取养分,再行创作。
陈寿,似乎专为《三国志》而生。
我祠还有副关于陈寿的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拓本
陈庶子便是陈寿,他曾担任太子中庶子(未来得及上任便过世)。联词中所说的三世忠贞便是指诸葛亮、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都忠勤季汉王事,陈寿的《三国志》里对他们大加褒扬。下联则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惊人的杰作,千百年来无数人读了都会感动,南宋名将岳飞在书写此文时就泪如雨下,铺纸泼墨。
文 | 诸葛胖喵、小祎
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