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武交所”开市!

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笔交易在9点32分达成,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据统计,仅仅数分钟后,随着新交易的不断达成,最新碳价已经比开盘价上涨8.54%。

湖北10年试点碳交易规模全国居首

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湖北分会场暨首届30·60国际会议上,武汉碳达峰基金、碳中和基金分别签下100亿单子。

作为碳市场交易“枢纽”——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下称“中碳登”)所在地,湖北武汉有望借助“中碳登”吸引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快速聚集,形成一个超千亿级的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链。

2011年,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获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今年3月,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是全球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试点期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无论是市场交易规模、引资规模,还是纳入企业参与度等市场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据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严宓介绍,2020年湖北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3.56亿吨,占全国50.8%;成交额83.51亿元,占全国54.4%。

湖北承建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

湖北碳市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10729个,其中,参与控排企业373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3.56亿吨,碳交易额83.7亿元。碳市场覆盖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第二产业产值的70%,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和化工等16大行业。通过市场交易,纳入企业累计实现减排收入5.04亿元。

正是基于这份亮眼的试点成绩单,湖北得以从9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广东、福建、深圳)申请省市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两个系统的双料冠军。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两个评审得分均为第一的省市只能选择承建其中一个系统。最终,湖北选择牵头承建金融和产业资本更为聚集的“注册登记系统”。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注册登记系统好比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

目前,主、副数据中心已经构成了同城主备系统架构,可以保证登记系统的不间断稳定运行,系统已具备了开立账户、注册登记、配额发放、交易结算、履约清缴等全业务流程功能,满足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的软硬件条件。

碳市场打造绿色经济增长点

成为湖北“聚绿盆”

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核心专家、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认为,中碳登是碳市场的神经枢纽,其汇聚的海量数据会带来要素集聚效应,吸引先进的减排技术与服务落户武汉,从而有助于降低湖北本省的低碳转型成本,并带来更多的税收与就业,在湖北省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成为湖北的“聚绿盆”。

湖北省发改委人士介绍,初步统计,试点期间,参与湖北碳市场的各类服务机构约有1400家,注册资本超过2100亿元,从业人员约50000人。未来,全国碳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会提供近20万个就业岗位。

截至6月30日,湖北碳市场配额共成交3.57亿吨,累计成交总额83.75亿元,交易规模、连续性、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保持全国前列。

此外,湖北正在加快搭建“湖北绿色低碳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设立200亿元的“湖北省低碳产业发展基金”。正在规划的长江国际低碳产业园,计划在5年内建成,吸引5个国际一流的低碳技术研发中心、20个国家级及省级实验室入驻,储备绿色低碳技术300项以上,以点带面孵化和培育1000个低碳产业项目落户湖北武汉。

作为全国碳市场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将进一步完善配额分配方案,拓展特色业务,深度对接全国碳市场,确保全国碳市场登记结算、分配履约顺利开展,同时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推动全省减污降碳和全面绿色转型。

背景延伸

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始于1997年《京都议定书》,碳排放交易成为全球推动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2005年《京都议定书》在全球正式生效,建立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额,发放给有排污需求企业,配额富余企业可将富余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企业,形成一定减排收益。

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

来源:湖北发布综合、第一财经、湖北日报、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