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近千万身家回家种藕,他在“歧途”上干得兴致勃勃

五月中旬,藕带初上市,唐攀奔波在合作社、农户、市场和自家冷库之间,收购一等品,研究藕带邮寄时的保鲜办法,一刻也不得闲。

作为湖北省嘉鱼县

嘉野公司的负责人

做“湖地野藕”这个品牌以来

唐攀称这两年

真是把做农业该吃的苦都吃了

01

最初只想回乡

过轻松惬意小日子

2014年,刚年过三十的唐攀,带着在大城市打拼十多年的近千万元积蓄和家人一起回到老家嘉鱼县。

愿望很朴素:一家人在一起,不用租房,有归属感。做点小生意,过点惬意的小日子就够。

当然,回家想做什么,唐攀也早有打算,就做藕的批销生意。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带火了嘉鱼的藕。唐攀的姑姑做了多年藕的批销,随着纪录片的热播,藕的生意更好了。

一年能轻松赚个十多万元钱,小地方的生活简单、便宜,比在北京生活得好。

从十六岁离家打工,唐攀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服装厂打工,自己做服装加工代工,开小便利店,开酒店,当保险经济……因为脑子灵活,敢想肯做,唐攀赚了点钱,感觉自己做什么都还行,自信心是足够的。

02

承包藕塘自己种藕

不知道算不算“歧途”

回家之后,唐攀过起自己希望的日子。

在朋友圈里留下一段段有点小矫情的文字。

城市有蔓延的繁华,但呆久了,就像被关在笼子里,会更加怀念农村的广阔天地。网络和村村通,缩小了城乡差距,所以有更多的人会把家安到农村。

和父母爱人一起,一年能赚三十万到四十万,安稳的日子过上了,可他又闲不住了。

“有的餐饮企业问我能不能进到野藕,渠道稳定的那种。可是我作为大批销商,却无法做到。嘉鱼是一个产藕的大县,但是依旧没有种植野藕的。街上偶尔看到有挑担子的农户售卖,有一搭没一搭的,真的就是‘望天收’。”

让唐攀破釜沉舟沉下心去建基地做农业的,却是他的邻居。邻居在农业局任职,知道唐攀在做藕的生意,就鼓励他去做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唐攀觉得这是一条路子。他找来很多资料仔细读,发现农业做得好,满足情怀的同时也能赚到钱。

做什么实业,是呼之欲出的,做野藕基地。做基地,先流转土地100亩,流转费、人工、藕种,各种费用一投进去,以百万计。家里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唐攀在瞎折腾。父亲语重心长找他谈过,问他有没有背债的打算。

唐攀没法回答父亲,但他说自己做的决定,就不后悔。

03

不单纯的农业基地

让中央台导演看对了眼

唐攀要做的基地,不是单纯的种植基地。湖上修了木质的观光栈道,还有休憩的亭子。湖边有挂满丝瓜和黄瓜的架子。湖中间的田埂也没有放过,种着应季的蔬菜。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想在乡村找到什么,唐攀就把这些元素设计进去。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野藕的种植。在大湖里找到真正的野藕种子,真正地绿色种植。

种藕一般投复合肥,一年投四次,成本在700元左右。唐攀偏不,他要用有机肥养地,一年投四次有机肥,一亩成本就要增加千元。关键是有机肥养地,产品的好处真的无法肉眼可见,吃进去口感也差别不大。

“有机质增加?固然能送去权威机构检测,但有多少商家会认?”唐攀说他搞不清楚,就只是单纯认为,自己要种就种最好的野藕。“多推好的东西给市场,终端消费者吃了好,销路自然会慢慢打开。”

唐攀坦言,自己并不着急赚钱。

2018年底,唐攀的基地随着中央电视台《丰收中国》节目火了一把。节目组导演到嘉鱼来选拍摄地,看中了他的基地。“离城市近,建设得好,种植的东西有特色。”谈起自己的基地,唐攀非常自信。

原本中央台记者想去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珍湖拍摄藕的丰收,但可惜的是珍湖上一枝荷叶都没有,湖底也没有藕了。“珍湖面积大,被石首养小龙虾大户看中了,全部都流转养虾。那个利润高,回本快。”

为了让中央台导演“感受农业情怀”,唐攀准备了全套的下水裤,请导演去挖藕,结果导演在塘里半个小时愣是一根藕没找到,还陷在泥里拔不出来。

体会丰收的来之不易嘛。当初刚开始种藕的时候,我也下水体验过。不体验哪里来的情怀呢。野藕比家藕入泥深多了,挖起来人工费贵得不是一星半点。

04

挫折和困难重重

依旧兴致勃勃干下去

唐攀的野藕销售越来越稳定,武汉大型餐饮集团开始长期订货。2019年,他踌躇满志又拿下200多亩地,基地的近400亩地年产量可以到达50万斤。除此之外,他还建了冷库和包装车间,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把前几年赚的钱投进去了还不够,但市场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唐攀觉得做农业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难。

2020年的1月,他留了120亩藕塘没有挖,准备供应过年后的市场。没有想到一场疫情,近20万斤藕烂在地里,损失以百万计。

前几年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唐攀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发朋友圈不发抖音了。卖惨没用,也没强颜欢笑的心思。只能继续筹钱,请工人把长芽的藕挖出来扔掉——藕是个奇怪的东西,烂在地里不肥田,还能影响下一茬的种植和产量。

哪里跌倒哪里爬。好在疫情后社区团购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唐攀想着自己的冷库和包装车间做存储和配送都没有问题,就卯足劲准备重头再来。

没有想到夏季的一场大雨,藕塘也受灾了。谁说种在水里的植物不怕水?荷叶生长期,一场大风大雨,让荷叶倒伏,勉强能有长好的藕,也因为日照不够没有积攒足够淀粉,不够粉糯,损失惨重!

“野藕不就是图个粉,不粉不能卖的。即使我再赔钱,这个底线要守着。”看着和几个大型电商平台签订的供货合同却没有货可供,唐攀只能苦笑。

终于新一年的藕带季到了,唐攀又开始忙乎起来。他想把家乡夏季出产的这种鲜货,通过电商卖到全国。

2020年夏季试水之后,效果不理想。藕带里存着泥塘里面的水,闷在快递箱里很容易发臭。虽然洗干净不影响品质不影响食用,但是却很难和客户解释,只能一一退货。

可以以次充好,把二等品和三等品掺进最鲜嫩的一等品里卖。可以像很多摊贩那样泡柠檬酸,那不管放多少天,藕带都白白嫩嫩。但我做不出来。还是那句话,情怀误人呀。

他从农户处收购的一等品藕带,雪白修长,但为了快递运输,不得不截断。把藕带冲洗干净,袋子里面灌一点淡淡的盐水,再抽半真空,这样保鲜和新鲜度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因为藕带剪断了,不是每根都带着‘笔尖’,很多人会觉得不是最嫩的货,我是不是以次充好。还是那句话——没法解释。农业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心去做,带着情怀去做,否则我早就转行了不是。”

截止目前为止,唐攀的藕带还没有正式出货。“货少,品质不稳定。下周应该可以上线售卖了。今年塘里长势不错,等到荷叶飘香的日子,欢迎朋友们来采荷花摘莲蓬,再来尝尝我的荷叶茶。也许在塘边久坐一下,就能像我一样,爱上这里。”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