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92岁援朝老兵胡育文
云上嘉鱼报道(记者张升明 雷平 通讯员张海丽)见到胡育文老人,你绝对不敢相信他已经92岁高龄了。
老人体格健硕,身板硬朗,步履稳健,声音洪亮。简陋的房间里,桌椅摆放整齐,水泥地面干干净净。老伴去世十年,家里都是老人自己收拾。
见到我们到来,老人热情地搬凳子,请我们坐下,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坐标就是上甘岭”
“我是1953年入朝的,打了多少场战也记不清了,打得最激烈的就是上甘岭,我一连轰了6天。”老人记忆清晰,说起当年,心情激动。
1951年3月,胡育文老人在家乡报名参加志愿军,短暂地训练后,被编入炮兵31师2连,做了一名炮手,于8月13日转赴东北。
“我是炮兵,隔着主战场还有7公里。”老人回忆说,虽然看不见战场上的激烈,但可以想象战争的残酷。“那几天,我的坐标就是上甘岭。也不知道打了多少发炮弹,总之一连6天,就那么轰。好多人上去了,最后都没有下来。”说到这里,老人的眼里泪花闪闪。
“要上战场,您当时怕吗?”
“说不怕是假的。但是,当穿上军装,我就知道,我的眼前就是敌人,我的身后是人民,我的心中是祖国。也就不怕了。”老人说。中国军人就是有一股血性,敢打,不怕牺牲。大家顽强地战斗,硬是把敌人打怕了。1953年9月20日下午4点,传来消息,敌人投降,停战。
1953年腊月20日,老人再次跨过鸭绿江,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一刻,望着前来欢迎我们的人民,我心里在想,我没有辜负祖国对我的期望呀。”
“钱给你,我们放心”
1954年2月,胡育文从一名光荣的人民志愿军战士转业,回到家乡嘉鱼县,在村里任副主任。
“1954年,也是一个灾年呀。长江里的水就那么涨,就那么涨。当时的江堤也没有现在这么坚固,哪里阻挡得了江水。”老人说,刚刚从援朝战场上下来,立即就投身到抗洪战场。但是,当时的条件,终究没能挡住江水,最后还是决堤了。
“1954年5月初三,我就上到了堤上,组织民兵防汛,一直到7月初二溃口才下堤。”老人回忆,下堤后就开展救灾,核查灾情,安抚百姓,并分发救灾物资。
“两袋子。”老人说着,用手在眼前比划了一下。“这么大的手提袋,帆布的,满满的两袋子。”
老人说的两袋子,是两袋子人民币。
“钱是陆溪公社办公室胡子春和陆溪人民银行行长张子善给我的,救灾款。”老人说。老人拿着两袋子钱,挨家挨户去核对灾情,发放救灾款。
“钱没有发完,我退回去了。”老人说。当他把剩下的钱给胡子春和张子善的时候,他们连账都没对,而是握着他的手说:“钱给你,我们放心。”
在村里干了18年后,老人调往镇里,主管水利建设,又干了21年,直到退休。
“您现在是什么身份?”我问。
“就是农民哦。当年有一个转正的机会,领导要给我,我让给别人了。”老人淡淡地说。
他现在拿着每月1600元的退休工资,老人说:“够了,花不完。”
“他们说需要我,就留下来了”
胡良才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是胡育文老人的儿子。1973年入伍,1975年在部队入党,1977年退伍回家。本来可以进城里工作的,但是在父亲的挽留下,留在村里任民兵连连长,这一留就留了一辈子。
“当时村里民兵连需要一名专职的指导员,必须是部队转业的,不然也指导不了。”胡育文老人介绍,恰好胡良才转业了,是最适合的人选。
胡良才遵从父亲意愿,在村里任民兵连长。
“在部队我是干文书的,退伍后嘉鱼的一个厂子找我去做会计,工资在那时候相当可观。”胡良才笑着说,要是那时候不听父亲的话,去了,可能自己现在也是城里人了。
“后悔不?”我问。
“这也没什么后悔。”胡良才说。现在除了人在农村,日子过得也舒坦。
“十块钱是过一天,一块钱也是过一天。”胡育文老人说。人不能之贪图享受哦,还是要懂得责任。
去年,长江又一次遇上大洪水,老人要胡良才去看看江水。胡良才就去了,60多岁的人,在江堤上守了半个月。
回来的时候,父亲在门口,给儿子敬礼。儿子立马立正,给父亲也敬了一个礼。
父子二人,像两棵青松,挺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