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香城大舞台给生活添“香”

2018年,咸宁市“香城大舞台”被列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这是咸宁首个“国字号”的文化项目品牌。

今年10月下旬,文旅部专家组赴咸宁检查验收。

三年来,该项目点滴渗透、改变着咸宁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厨房里的咿咿呀呀

流水哗啦,咿咿呀呀。

11月11日傍晚,咸安区居民王淑玲家的厨房,她一边摘菜、洗菜,一边吟唱戏曲。

“好!”下班归来的丈夫,在客厅打着拍子当“票友”。

香喷喷的饭菜上桌。“我是纯业余爱好者,两年前从市医保局退休,听说市群艺馆有一群爱好者成立的戏曲协会,我就找过去了。”王淑玲说。

“唱戏很养人的!”王淑玲57岁了,脸颊像婴儿般红润。在市群艺馆,她从零起步,一步步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我每唱一段京剧,都会出汗。现在炒菜也唱、开车也唱,心情好,精气神十足。”

2019年底开门迎客的咸宁市文化中心。(咸宁市文旅局 供图)

2019年,市群艺馆搬到新建的市文化中心。市文化中心占地30.5亩,总计投资1.1亿元,市图书馆、非遗馆、科技馆等,都集中于此。

有了好场所,爱好者们劲头更足。63岁的周杰,虽然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一天不落地到市文化中心参加戏曲活动;51岁的陈早燕,自购设备一起来吹拉弹唱……

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利用“香城大舞台”创建项目,咸宁市文化中心、李邕书画院暨咸宁市美术馆、相山书院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全市1142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挂牌,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市戏曲协会负责人高俊萍感叹:“基层文化设施发生根本性改变。”

菜园里的抑扬顿挫

炊烟缭绕,诗意荡漾。

77岁的余夕治蹲在菜园里松土除草,他“出口成章”:“满村青枝绿叶树,如同民警看楼房;数条路边太阳灯,好似哨兵守边防;过路人们看又看,无不赞扬咱家乡……”

拍拍身上的泥土,余夕治钻进堂屋提出两大袋资料:“这都是我创作的诗词,有100多首啦!”

余夕治是咸安区横沟桥镇袁铺村人。在横沟桥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的引导下,全镇像他一样活跃的农民诗人还有120多人,每年总计创作诗词1000多首,“白天干农活,晚上搞创作”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余夕治放下锄头,就能吟诵几句诗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摄)

镇文化站站长刘平带记者来到文化站4楼培训室。每年,站里要开展6期农民诗社培训班。余夕治说,他就是在培训中走上“创作”之路的,“一发不可收拾,写诗成为人生最大乐趣!”

繁荣基层文化,需要“带头人”。“香城大舞台”项目创建中,咸宁全面落实“县聘县管乡用”政策,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置2名以上工作人员,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配置至少1名兼职人员。

刘平介绍,站里4名工作人员,大家一起打理着农耕文化博物馆,组织舞蹈、书法、化妆等各类免费培训,“每到傍晚或周末,文化站里热闹得不得了,就是农民的精神家园。”

书卷里的信用抵押

书香四溢,思绪驰骋。

发现一位读者可能遇到问题,张丽娜轻轻走过去,对着手机一番操作。

“滴”地一声,这位读者携书走出了咸宁市图书馆。

张丽娜是咸宁市图书馆的管理员。她介绍,该馆借阅系统是和支付宝合作开发的,老百姓用手机扫码免费借阅,只要有信用积分即可,无需押金。

曾经长达12年时间,咸宁市区没有一座像样的图书馆。“香城大舞台”项目创建,2019年成为该市图书馆建设的破茧之年。

咸宁市有名的“香城书房”,让老百姓随时随地可免费阅读。(咸宁市文旅局 供图)

咸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帮读者为图书消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摄)

2019年5月,一座由废弃加油站改造成的“香城书房”开门迎客。这种“迷你”型书房已开设5家,分布在城区闹市、景区或居民聚集区。2019年11月,占地1.2万平方米的咸宁市图书馆开馆,5层楼的现代化场馆成为市民“打卡”新去处。

去年以来,该市总计外借图书5万册次,没有一本丢失、损坏。“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信用借阅是一个抓手,让老百姓在书香浸润中,促成文明、诚信的养成。”市图书馆馆长蔡骏说。

咸宁市文旅局局长王芳表示,创建为民、创建惠民,“香城大舞台”一个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大提升、大跨越。

“香城大舞台”项目创建,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咸宁市文旅局 供图)

来源:湖北日报(陈会君 蔡祖峰 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