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就巡礼】这五年,咸宁工业转型辟新天

全市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场——白云山风电场发电在即,维达力总部迁往赤壁,红牛、奥瑞金公司扩产……10月底,咸宁工业喜讯不断。

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工业首当其冲。“‘十三五’期间,转型是咸宁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市经信局局长郭冰生说。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融合化”为重点,“十三五”期间,我市纺织服装、食品、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企业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厂区绿树环绕,犹如花园;车间一尘不染,很少看到工人,只见各类机器快速运转。走进嘉鱼县嘉麟杰纺织品有限公司,记者被这里绿色、环保的生产场景所震撼。

“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公司总经理胡震说。近3年,该公司投入1.8亿元抓技改,生产工艺全程实行电脑控制、智能化管理。公司产品综合能耗、水耗、污染排放等指标均居行业领先水平,产能增长200%。

“我们紧盯产业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一批传统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市经信局副局长刘会川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规上企业技改全覆盖。全市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39亿元,累计为市直工业企业提供无偿奖补资金4828.96万元。地方还投入大量配套资金,抓投资、强技改、扩产能、上项目。

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全市电子信息、智能机电、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行业最高规格的无尘车间,国际领先的半导体封装及检测设备,走进三赢兴电子咸宁高新区分公司,其“高大上”形象让人刮目相看。

“我们原来的主导产品是手机精密摄像模组,现在主攻指纹识别、智慧医疗、智能汽车等领域。”分公司总经理刘凌说,公司研发资源雄厚, 4800万像素的摄像头进入量产阶段,正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试产1亿像素的摄像头。公司目前已成长为我省智能制造示范单位、金种子上市后备企业。

以赤壁的维达力,通城的瀛通、三赢兴为代表,“十三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产品涵盖手机摄像头、盖板、数据线、电池等领域,向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知名品牌提供零部件。

借助科技创新,我市智能机电产业体系日益完善,集群初步成势。2019年,集群拥有规模以上机电企业23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61.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合加新能源汽车、三环方向机、“三合王”、“三六牌”减速机等品牌响彻省内外。

“转型发展全面优化了我市工业结构,开辟了工业发展的广阔天地,壮大了工业总量,咸宁工业迈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郭冰生说。据统计,全市规上企业由2015年的867个,发展到2019年的976个;工业总产值由1734.86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2092.8亿元,分别增长12.57%、20.6%;工业增加值占比和税收占比不断提高。(周荣华 袁灿 曹加芬)

来源:咸宁日报